推进领导干部 能上能下常态化

沈小平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牵引性、撬动性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这一部署要求,进一步释放了干部干得好就上、干不好就下的鲜明导向,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

当前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总体是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尤其是有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庸懒散躺、推拖绕躲,严重贻误事业发展。对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把标准降低到不违纪不违法就行的水平上。常态长效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又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释放上的动力、传导下的压力,才能双向发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激情,保证执政骨干队伍的蓬勃活力。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难点是“能下”,及时把那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调整下来。只有动态掌握干部现实表现,避免从抽象到抽象、凭感觉下结论,为干部“精准画像”,才能准确认定“谁该下”。这就要求,拓宽发现渠道和方式,既用好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巡察、审计、信访举报等常规手段,又注重通过实地考察、抽查暗访、民意访谈、舆情收集等灵活方式,突出干部对大事急事难事处理情况的及时跟踪,了解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动态掌握干部担当作为的情况,真正让不适应担任现职干部无所遁其形。

能不能让干部“下”得合理,最终要落在对干部主要特点和不足的准确把握上,落在对干部政治品格、个人品德、廉洁自律等问题的基本判断上,落在对干部德才素质、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的总体把握上。只有加强对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抓住不担当不作为的具体人、具体事,察其表、析其里,看是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是素质能力跟不上,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还是贯彻执行不得力,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进行核实,才能形成对干部底线问题的基本判断,精准适用处理措施,让干部下得合理、下得服气。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不是为下而下,目的是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忠诚履职、担当尽责。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区分问题性质、主客观原因、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结合干部一贯表现、认识态度、整改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态度、策略和方法,坚持人岗相适原则,作出合理调整安排。同时,强化后续跟踪教育管理,对认真汲取教训、积极努力工作,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的,可进一步使用、晋升职级或者提拔职务。这样,才能既鞭策那些不担当作为的干部,又保护好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关键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强化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成员的责任,加强跟踪问效和督查问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一方面,通过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依规办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教育干部增强组织观念,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大力破除“官本位”思想,创造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