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凤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文商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变革,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要求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文商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将文化、商业、旅游三大产业深度整合的城市产业发展理念,正重塑消费场景,打造“1+1+1>3”的协同效应,为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全新活力。传统文商旅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显著固化属性,且创新驱动效能薄弱,较之文商旅产业快速发展态势相对滞后,宁波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须以人才培养支撑文商旅融合发展。
传统文商旅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供需现状
文商旅产业端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而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核心症结在于传统线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数字化、融合化的产业新形态存在系统性不适配。
1、传统文商旅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文商旅类专业学生的知识架构多局限于单一体系,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的融合应用能力薄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导致文商旅人才的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未能达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岗位胜任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技术场景存在显著脱节。技术标准与产业前沿技术不同步,实践场景与文商旅融合业态的多元需求不匹配,能力培养聚焦单一技术操作,未充分覆盖岗位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与产业技术迭代节奏不协调,企业对实践教学设计的参与深度不足,最终导致教学资源转化效率与场景适配度偏低。
2、高端复合型文商旅人才的供需现状
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精准化重构,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数字技术驱动宁波文商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构建兼具港口特色、文化底蕴与数字赋能的三维协同发展格局。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5年人才需求白皮书显示,文旅产业整体人才需求预计达1200万人,其中复合型人才占比将提升至30%以上。然而,当前市场中传统文商旅人才占比偏高,人才需求迭代速度快于供给更新,高端复合型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缺口显著。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文商旅人才培养路径
立足宁波文商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能力为本位,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培养兼备理解文化内涵、精通商业运营、熟悉旅游场景的文商旅产业复合型人才。由此,应摒弃零敲碎打的修补思路,采用生态系统观,构建一个由知识供给层、环境支撑层、机制保障层构成的“三元协同”模型,旨在通过知识体系的重构、实践场域的搭建以及利益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政府、行业、院校真正凝聚为发展共同体,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商旅人才培养新范式。
1、知识重构层:微专业驱动的课程体系创新
以微专业为载体驱动课程体系改革,从学科导向到能力模块导向重构,构建高度集成、项目驱动的课程集群,形成灵活、精准的课程模块,适应微专业速效型人才培养特点。基于宁波的文商旅业态特色,通过整合校政企资源,共建“本土特色数字文商旅运营师”微专业。以智慧文旅、港口数字活化等真实产业议题为导向,探索构建产业洞察、内容生产、商业运营与体验设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组建文旅集团、文化机构等构成的跨界师资团队,并推动其教学模式从独立授课向协同教学转型,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与动态知识建构能力,从而精准对接区域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2、环境支撑层:虚实融合的实践教学场域构建
实践教学场域是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实体场域筑基、数字场域赋能、数字驱动融合,实现环境支撑层功能协同与效能优化。校内实践场域可联合企业共建聚焦教学、实训、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基地,保障学生教学与实训的在场感;通过开发数字仿真平台突破教学局限性,并借助数字化驱动实体基地建设与虚拟仿真平台深度融合;数据驱动虚实场域的数据流,使学生在虚拟空间的策划能于实体空间得到数据化验证与反馈。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场域能拓展教学时空维度,借助情境沉浸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对文商旅产业融合问题的动态应对能力。
3、机制保障层:价值共生的产教融合生态培育
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清晰的治理结构,设计互惠共赢的动力机制,建立持续优化的过程管理,确保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交易合作升维至价值共生的产教融合生态。可组建由院校、政府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宁波文商旅产教融合共同体”,赋予企业定制化人才供给与研发成果的优先转化权;政府对企业予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及配套政策支持;高校可通过智力输出与资源开放,提升社会服务效能;设立专职的产教融合协调岗,负责生态的日常运营与关系维护,并建立定期反馈与联席议事制度,动态调整合作内容,确保生态的活力与适应性,构建可持续的长效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