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筑精神之基、固精神支柱、守护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对新征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了布置要求。文艺赋能是新征程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乡村全面振兴正扎实推进,宁波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文艺赋能乡村建设实践,进一步挖掘与激活地方文化基因,推动以文艺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深挖优秀传统文化,铸牢“赋美”之魂
宁波的文艺赋能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政策,大力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入挖掘宗祠、渔港、非遗等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图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培育乡村特色文化”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倡导的“社区参与”原则下,积极促进乡村物理空间实现文化叙事转型。宁海前童古镇以“活态博物馆”为理念修复明清建筑,为游客准备了一场建筑美学的沉浸式盛宴,在“小小营造师”研学营里,孩子们可以穿上蓝布褂子,跟着老木匠学用“鲁班尺”测量梁架尺寸,用榫卯结构拼装微缩版“群峰簪笏”住宅模型。在“水渠探秘”活动中,游客手持图纸,跟着水利专家寻找暗沟的入口,了解“水八卦”如何分流,还能在埠头体验用传统木盆浣纱,感受“流水绕屋”的生活气息。这些体现了空间从“物理容器”向“意义场域”的转化。象山渔港将废弃渔船改造为“海神传说”艺术装置群,利用老旧渔具及海洋废弃物创生艺术策展项目,推动创意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促进渔村文旅产业迭代升级,用艺术点亮海岸线。同时带动象山民宿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这表明文化基因需借助物质载体实现符号化表达与传播。
引入多元艺术主体,塑造“赋美”之形
采取多元主体赋能,结合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驱动机制创新,创新建立“艺术家—村民”双主体协作架构。一是实施“艺术点亮乡村”工程。邀请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将墙绘、雕塑、装置艺术与村庄的自然景观、建筑风貌有机结合,镇海区通过面向全国招募手艺人,建设手艺人集聚区,推动“指尖技艺”发展,助力产业经济。“手艺人部落”的投用也让永旺村的特色街区文化底蕴更足、业态场景更丰富。二是打造特色景观节点。利用村口、广场、河岸等公共空间,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文艺景观。在“柴桥有花样”大IP的引领下,北仑区河头村致力于打造“花样河头”品牌,推动艺术乡建的深入开展,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村庄内一系列空间改造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废弃的仓库、旧管理用房和区级文保点改造成为“出山入市”村咖、醉花间生腌小馆、老味道记忆馆等文化空间。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艺爱好者,2024年该村荣获“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称号。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激活“赋美”之业
文艺是软实力,也是硬产业,为破解同质化问题,保障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文艺资源向文旅产品转化,探索建立三项长效机制,实现富民强村。一是双循环创生机制。采取“历史肌理+科技赋能”深度融合,依托“国药首镇”的文化底蕴,慈溪鸣鹤古镇共投入2亿元重构文旅空间,使0.5平方公里的景区成为立体化的文化体验场,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千年药镇的历史脉动。二是跨域协同治理机制。慈溪翠屏北麓正在加速推进农文旅融合,匡堰、观海卫、桥头三镇抱团发展,以越窑青瓷文化为根脉,以横筋线沿线的倡隆村、上林湖村、双湖村等10个村庄为主体,打造出一条“翠屏秘色——‘文创富村’产业示范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数字基因库机制。“港口文化数字基因库”立足宁波舟山港港口与海丝文化基础,利用中国港口协会的文化资源,汇集全国及世界重要港口文化,展现“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港口文化基因,强化文化认同与传播。
健全政策长效机制,保障“赋美”之基
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近期印发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创造性地将“赋美”作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中指出“以文铸魂、以艺赋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为宁波的文艺赋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为此,要不断探索文艺赋能乡村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在聚合各方资源要素、激活乡村文化内核、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继续“干在实处、勇立潮头”,在文艺与乡建双向奔赴中激发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努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