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心 共筑华章

包从兴教非洲企业员工使用算盘

张济民使用过的《英汉四用辞典》

包从兴使用过的工作笔记本

应行久致张济民的亲笔信

丁悠初 黄银凤

本版图片由宁波博物院(宁波帮博物馆院区)提供

宁波,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侨乡。一代代宁波籍华侨华人怀抱家国情怀,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民族复兴的各个关键阶段,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发展大局,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合作贡献了磅礴的“宁波力量”。

2025年11月18日,宁波博物院(宁波帮博物馆院区)将开启“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展览中有这么几件充满温度的展品,诉说着宁波籍华侨华人的动人故事。

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这是一个简约朴实的活页笔记本,内页的纸张已经泛黄,内容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记录,不少地方还用红笔加以标注。它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包从兴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本子每一页的信息密密麻麻,工整记录了关于纺织的技术信息、资金安排、业务往来等关键内容,真实反映了包从兴在创业、工作历程中的点滴心血与严谨态度,是其传奇商业生涯与赤子情怀的一个静默却有力的见证。

包从兴的商业轨迹反映了宁波籍实业家的开拓精神。1922年他出生于宁波镇海,早年经历坎坷,后赴香港发展,投身纺织业。他精准地判断出纺织品在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并于1960年在加纳创办了非洲第一家新式纺织厂——加纳纺织厂。初创时仅百台织布机,短短数年间便迅速发展为拥有三千多名工人、上万枚纱锭、千余台织布机,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于一体的大型纺织集团,成为当时西非纺织业的翘楚。1965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特地接见了包从兴,对他在第三世界开拓创业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这个笔记本,记录下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海外创业历程中的关键决策与运营细节。

改革开放后,包从兴积极支援家乡建设。1982年3月,他与宁波和丰纱厂签订了生产加工合同,为浙江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切实贡献。他热心公益,尤其关注教育,参与恢复与扩建母校镇海中兴中学,并修路建桥、捐助老年活动中心等。他长期担任宁波旅港同乡会(现香港宁波同乡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凝聚宁波籍华侨华人力量、服务家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85年的一次旅港浙籍人士座谈会上,他即席发言:“我们是中国人,总想帮家乡做点事情。”

这个笔记本是爱国企业家包从兴不凡的创业生涯的见证,也铭刻着他们这一群体特有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放眼全球的意识。

铁肩担道义的赤子情怀

走入宁波帮博物馆的展厅,能看到一块珍贵的纪念铜牌。铜牌上刻有“衷心感谢您对旅美学人庆祝香港回归活动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并饰以中国地图、97标志和紫荆花图案。它是一件实物见证,是对华声电视公司及其创办人张济民在特殊历史时期坚守爱国立场、承担海外媒体社会责任、传播中国声音的充分肯定。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组及中国旅美学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委员会将铜牌赠予华声电视公司。

华声电视的创办与发展,承载着爱国侨领张济民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1982年,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成功企业家,毅然决定独立创办“华声电视”,使其成为当时美国华人社会中唯一全力宣扬新中国的独立华语电视台。张济民曾在信中表示,“我创办的华声电视公司也在不断向侨胞播放祖国的电视节目,我希望祖国的形象和声音能达到每个侨胞的心中。”

华声电视在异国他乡为侨胞打开了一扇了解故土的窗口。张济民还慷慨解囊,创办了《华声通讯》月刊,每期免费发放一万份给旧金山湾区的侨胞。他特别开辟“祖国简讯”专栏,详细报道中国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因为他深知“这些情况,仅看电视不容易留下印象”。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方式,体现出张济民对侨胞文化需求的深刻理解。

香港回归后,他还通过华声电视和《华声通讯》,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信息,展示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这些宣传内容增进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也鼓励了更多海外企业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发展。

1920年出生于宁波镇海的张济民,15岁就带着20瓮榨菜远涉新加坡,后辗转日本、美国创业。起初,他的英文很差,也不懂美国税法,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傻瓜”式的学习方法——从头到尾抄写了几遍《美国税法大全》。凭借勤奋精神和过人胆识,他成为美国华人“房地产大王”和旧金山“湾区首富”。然而,他始终心系故土,每当提及中国,他只用一个词——“祖国”。

2009年,张济民之子张惠中将纪念铜牌捐赠给了宁波帮博物馆。今天,当我们凝视这块铜牌,仿佛仍能听到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

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

虽远渡重洋,却心系桑梓。遍布全球的宁波籍华侨华人,以其强大的网络优势,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化经贸合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构筑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其中,应行久先生便是这一群体的杰出典范。

应行久是美国著名华人实业家和侨领,他凭借非凡的商业智慧在美创业成功,不断扩大商业版图,创立了美国大中集团,业务涵盖航运、旅游、连锁餐饮、百货商店等多个领域。1973年,他更以惊人魄力购下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顶层,开设礼品公司,也因此成为美国华人十大财团之一的代表人物。

早在1975年,应行久就提出了发展中美贸易的七点建议,展现了其长远眼光。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前夕,他往来于两国之间20多次,借助自己在美国商界的影响力,为两国间早期的贸易和文化往来铺路。

经商之外,应行久还很善于利用世界博览会这一国际舞台传播中华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多次投资在世博园内开设中国餐馆和具有东方特色的礼品店。特别是在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上,他投入巨资开设了四家中国餐馆和两家礼品店,向西方民众展示中国文化。

作为美国华商总会的创始人与核心领袖,应行久先生一直致力于凝聚在美华侨华人的力量。宁波帮博物馆珍藏的一封1984年的亲笔信,便是这一精神的最佳见证。

这封信是应行久诚挚致函宁波同乡张济民的。信中,他不仅详尽阐述了“全美华侨工商业总会”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蓝图,更郑重邀请张济民出任董事长职务。值得注意的是,信末提及了“宁波同乡会正在筹备成立”。

这封信写于1984年3月8日,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之中。同年8月1日,邓小平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而这封更早的信函,体现出宁波籍华侨华人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超前的行动力。它不仅是两位侨领个人情谊的见证,更是这一群体在民族复兴和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主动作为、积极搭建海内外交流桥梁、呼应祖国发展号召的历史佐证。

此后,张济民不负所托,出任美国华商总会首任会长,与应行久携手推动中美民间友好往来,支持改革开放与家乡建设。

作为重要实物,这封亲笔信被宁波帮博物馆征集并收藏。

自2009年开馆以来,宁波帮博物馆已累计征集到4000多件实物和史料。这些弥足珍贵的藏品,不仅共同勾勒出海内外宁波籍人士一个半世纪以来的风云历史,更讲述着一代代宁波籍华侨华人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壮丽篇章。

如今,在“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中,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跨越时空的信使,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