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鹿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长着美丽的角,有一双干净、明亮的眼睛,而且温和驯顺。鹿喜山林,性情闲逸,这种气质,恰好吻合道家的隐士心境。读战国《楚辞》里的一句“骑白鹿而容与”,仿佛看到一位世外高人,乘着白鹿,在松影婆娑的山间从容地骑行。到了汉代,帛画里仙人骑鹿的形象多了起来——有的驾鹿车穿过云端,有的与鹿并肩而行,仿佛一人一兽都懂得彼此的沉默。葛洪在《抱朴子》里说:“鹿寿千岁,与仙为伴。”这一句,将凡间的鹿定格在了神话里。
鹿的身影不止出现在古籍中,在真实的历史与地理中,也留下了它温暖的印记。鹿邑、鹿寨、鹿泉、白鹿、香鹿山……中国有些县或镇直接以“鹿”字命名。余姚的鹿亭乡,也是一个与鹿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
据《四明山志》记载,南朝梁代有一位名叫孔祐的隐士,在山中过着清修的日子。某日,他在山道上偶遇一只身中毒箭的白鹿。那鹿眼中蓄着清泪,充满求生的意愿,深深触动了孔祐的恻隐之心。他毫不犹豫地将白鹿带回住处,日夜悉心照料,直到鹿的伤势痊愈,方才将其放归山林。为了纪念这段救鹿的善缘,孔祐特地在刘樊祠旁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鹿亭”。自此,这片土地便拥有了一个美丽而带点仙气的名字——鹿亭。后来,地方文献《四明谈助》也详细记载了此事,使得这段佳话得以流传。清代学者全祖望考察四明古迹时,特作《鹿亭记》,考辨史迹之余,更赞叹“仁心感物,山川为之记名”的文化奇迹。千百年来,鹿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成为当地人精神深处关于善心的永恒故事。
宁波方言中也有与“鹿”相关的俗语,有一句是“鹿过江”。这句话很有画面感,让人想见清晨雾气氤氲的江面,一群梅花鹿正优雅地渡水。可在老宁波口中,这话常带几分调侃,更多的是遗憾。它其实是在说:机会已经跑了,你再追,也晚了。
这句俗语背后,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宁波城外的深山里,住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有一天,老虎下了山,沿江而行,目光忽然被一头动物所吸引。那动物皮毛光洁,头顶长角,步态从容不迫,不疾不徐。以往,其他动物如山羊、野猪、獾、猴子等,只要远远望见老虎的身影,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而眼前这种它没有见过的动物,竟然如此雍容镇定,丝毫不见慌乱。老虎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一丝莫名的敬畏,竟不敢贸然上前。
不久后,老虎听说这种动物名叫“鹿”,性情温顺,并不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它闻言心中大喜,以为遇到了易得的猎物,便一路飞奔,急匆匆地赶到江边。然而,当它抵达江岸时,眼前只剩下浩渺的江水,那头鹿早已到了对岸,消失得无影无踪。老虎在江边待了许久,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惆怅。
自此,“鹿过江”便成了宁波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当看到别人捷足先登或者自己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时,便会说出这三个字——“鹿过江”。
宁波人是深谙时机之道的。他们明白,当潮水来临,该出港的船只若稍慢一步,便会被耽搁。“鹿过江”便是鲜活生动地提醒人们切莫错失良机。
除了“鹿过江”,宁波还有一句与“鹿”相关的老话,叫作“羊头麂鹿”。麂鹿本有美丽而富有特色的角,却偏偏要给它再安上一个羊头,这种做法看似新奇独特,实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宁波人用这句俗语,来讽刺那些哗众取宠、举止轻浮之人。
将“鹿过江”和“羊头麂鹿”这两句俗语放在一起审视,颇具深意。“鹿过江”警示人们要积极抓住转瞬即逝的良机,而“羊头麂鹿”则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避免过度矫饰,以免弄巧成拙。宁波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提醒彼此在为人处世中,要学会把握平衡点:既要敢于出手,抓住机会,也要懂得收敛自我,不张扬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