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居 老人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志愿者为宁海黄坛高山老人做体检。(受访者供图)

记者 林微微 王佳

“以前出去旅游,光换车就要折腾大半天,现在住养老院旅居,白天看海,晚上有护士值班,踏实。”75岁的哈尔滨张阿姨在象山县老年公寓住满一周后,便和老同学约定明年再来。

她和她的伙伴,是一群如“候鸟”般结伴出行的银发族。如今,他们的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住得舒服、看病方便、节奏慢”的康养旅居,成了新选择。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发现,宁波多地养老机构与星级酒店精准把握这一需求,推出多元化旅居场景,打造银发族的“山海驿站”。

象山县老年公寓2014年10月投运,是集养老、康复、护理、休闲于一体的首批浙江省五星级养老机构。院内1205张床位中,200余张曾闲置,如今变身带观景阳台的旅居房,扶手、紧急呼叫器等适老设施齐全。

“对外开放部分床位,为院外老人提供康养旅居体验,既盘活资源,又给老人‘看世界’的机会。”公寓负责人张潮道出初衷。

今年5月,20名平均年龄80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组团入住,公寓不仅策划同学见面会,还提供血压监测、用药提醒服务,以及观影、卡拉OK、书画创作等免费娱乐活动。闲暇时,老人们结伴漫步石浦老街、畅游松兰山、踏访东门岛,感受不同风情。张潮介绍,春天来的老人比较多,一般住一周或半个月,不少是组团前来。

酒店也嗅到商机,以“高性价比套餐”吸引银发族。溪口景区内的银凤度假村推出199元(至少10人起订)康养套餐,包含一晚住宿、三餐,还能免费去KTV唱歌。

鄞州的王婆婆是套餐“忠实粉丝”,她算过账:“以前和小姐妹聚会要找饭店、订KTV,现在住酒店一站式解决,还能去周边逛逛。”

酒店负责人坦言项目“基本不赚钱”,但不少老人每月都来住几天,成了稳定客源。

宁波康养旅居市场“红火”起来,多位从业者认为短板也不少,尤其是“医疗保障”问题。

“曾有老人旅游时骨折,乡镇设备有限,转了好几趟班车才送到市级医院动手术,现在想起来还后怕。”一位从业者道出行业普遍困境。

宁海黄坛镇榧坑村的高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元可住一晚并包三餐,吸引不少周边老人,但医疗短板明显。该中心位于平均海拔500米的双峰片区,交通不便,仅配备简单设备,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难以做到24小时驻守。

该中心主任杨波表示,一方面,康养旅居点多在景区或乡村,而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区,距离较远;另一方面,不同地区老人身体状况差异大,风险很难预判。

除了医疗短板,人才缺口也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康养旅居的“交叉属性”对从业者要求高,需懂养老护理专业知识,又要有旅游服务温度。但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各自为战”,懂护理的不懂服务,懂服务的不懂护理,不少机构只能“边做边学”。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个性化需求”。“有的老人要软枕头,有的要低糖餐,批量准备的产品根本满足不了。”杨波表示,银发族需求愈发细分,标准化服务难以适配。

面对痛点,宁波从业者主动求变,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今年9月,第六次长三角康养旅居发展大会在宁波举行,行业大咖齐聚,现场发布《旅居养老基地等级评价规范》。“这个团体标准建立跨省互认机制,给长者‘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也让长三角康养服务有了可量化评价体系。”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李勇评价。

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医疗保障等短板正被一一“拉长”。据象山县民政局介绍,当地已建成养老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上级医院的“三级医疗网络”,让旅居老人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来自上海静安区的陈老先生住了三个月,最深感受是:“环境好,服务专业,我的高血压在这里比在上海还稳定。”

当“旅游”不再是“赶行程”,一种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正在宁波的山海间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