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如磐 “梅”香四溢

三位重病老人床前,她活成了“人间靶向药”

舒建梅记录老人健康数据的本子。(郭婷茜 摄)

见习记者 郭婷茜

见到舒建梅时,她刚给母亲喂完午饭,正守在床边轻轻拍着被角。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为这个略显拥挤却整洁异常的家镀上一层暖意。

这是62岁的舒建梅普通的一天,也是她践行孝道的又一天。

在这个8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里,住着她和爱人,以及三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朝南的主卧住着公婆,次卧住着她的母亲,她和爱人则睡在客厅的折叠沙发床上。

“每天清晨五点就要起床,先给三位老人洗漱,然后测血糖血压,再准备早餐。”舒建梅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们的健康数据,“每天都得测,一天也不敢落下”。

坏消息接踵而至

她选择坚强面对

生活的考验始于2019年初春。公公滴在卫生间地砖上的几点殷红,打破了家的宁静。尽管老人轻描淡写说是“老毛病”,舒建梅当晚就挂上了专家号。

“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我攥紧的手指几乎嵌进掌心。”看到“高级别癌”这几个字,她的双手止不住颤抖。但她很快镇定下来,握着公公的手说:“爸,咱们听医生的,一定能好。”

术后仅三个月,坏消息再次传来——公公的前列腺癌复发了。那段日子,舒建梅在焦虑中学会了坚强。她在公公的病历本背面写下“乐观是最好的靶向药”,既是对老人的鼓励,也是给自己打气。

考验接踵而至。2020年夏天,患有糖尿病的婆婆突然唇色惨白,言语含糊。“中风?”舒建梅瞬间警觉,抓起急救包就送婆婆去医院。急诊室的十二个日夜,她以折叠椅为伴,彻夜守护。

婆婆近乎失明且末梢神经受损,需要心细如发的照料。每晚,舒建梅都要为她擦拭身体、涂抹药膏;为防止细微伤口被忽视,她常常逐一检查婆婆的指尖;面对顽固便秘,她戴上手套,用精准指法帮助老人排出。

去年,命运再次给这个家庭沉重一击——她的母亲意外跌倒,卧床不起,几乎丧失自理能力。如今,只有见到女儿,老人才能安静下来。

精心照料

把爱融入每个细节

照顾三位口味各异的老人,是项精细活。“公公爱吃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妈妈喜欢清淡的清蒸鲈鱼,婆婆的菜丁点糖不能沾……”每晚10点,厨房灯光下总有她伏案列菜单的身影。次日餐桌总会摆上七八个菜肴,宛如流动的调色盘。

药盒柜里的标签如工笔画般严谨:母亲的降压药必用37℃温水送服,公公的靶向药得伴一小杯鲜榨橙汁。这些细节,她都牢牢记在心里。

在外人眼中,舒建梅是孝顺儿媳;在家人心中,她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而这个在老人面前永远笑靥如花的“阿梅”,衣领下掩藏着一道淡粉色的疤痕——她自己也是一名甲状腺癌患者。

每天清晨,她需先对着镜子吞咽药片,然后转身为家人准备早餐。她也曾是广场舞的骨干,如今却将心爱的舞鞋深藏箱底。

“生病了她不说,一是怕老人担心,二是家里离不开她,她不敢住院。”丈夫说着,轻轻摸了摸舒建梅的头发,眼里满是心疼。

爱在延伸

从家人到邻里

令人感动的是,舒建梅的爱并未止步于自家门槛。

作为湾头社区“益邻湾”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与另外3名志愿者组成临时小组,结对帮扶独居高龄老人符大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在舒建梅身上有了最朴素的诠释。

很多人不解:家里已经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顾,为什么还要去帮助别人?

“这都是顺手的事。”舒建梅笑了笑,“老人最怕孤单,我去陪他聊聊天,打扫屋子,帮他把缺的药配齐。”每周一次的看望,让符大爷倍感温暖;春节前夕,一起共享的年夜饭,让老人感受家的温馨。

在湾头社区,邻居们遇到舒建梅时,总会笑着说:“好媳妇来啦。”

“我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她常对丈夫说,“就像老座钟的摆锤,我得稳住了,钟才能走准。”

日升月落,春去秋来。舒建梅用柔弱的肩膀,为三位老人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在她身上,“孝”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而是化作了每天的细致测量、每餐的精心烹制、每次的耐心陪伴,成了生活中最动人的风景。

2025-10-30 三位重病老人床前,她活成了“人间靶向药”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3266.html 1 3 孝心如磐 “梅”香四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