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积性成命酿悲欢

王厚明

提及北宋名臣寇准,绝不能否认他的历史贡献。在辽国大举侵宋的危难时刻,寇准力挽狂澜,坚请宋真宗亲征,并主持谈判,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开辟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当时民间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说法,宋太宗赞许他:“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然而,寇准仕途坎坷,三次拜相五次被贬,最终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品察寇准的为官轨迹,身居高位又性情耿直的他,领导艺术的缺失或多或少影响了他本该辉煌的一生。

个性刚直偏执,不善团结共事。寇准忠心耿耿、热忱报国,但他锋芒毕露,心直口快又争强好胜,这也成为他的性格缺陷,导致几度宦海沉浮。寇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皇帝面前争论政事,缺乏求同存异的气度,使得工作纠纷逐步演变成私人恩怨。寇准曾同大臣温仲舒一道行走,遇上一疯者迎着马喊“万岁”。张逊怂恿判左金吾王宾告发此事,寇准则据理力争,两人互不相让,争相揭发对方短处,结果双双被贬。澶渊之盟签订后,受重用的寇准有些恃功傲物,主和派王钦若趁机向宋真宗进谗言,称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寇准使真宗以身涉险,其心险恶。寇准因此被谪为陕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做事刚愎固执的寇准,安排加官进秩有失公允,其亲近故旧多被破格安排要职,受到弹劾。待宋太宗质问时,寇准一味争辩,让宋太宗感到寇准不谙人情世事,遂罢其宰相职,贬为邓州知州。当寇准再升任枢密使,又和枢密副使曹利用及宰相王旦闹起矛盾。宋真宗也认为寇准的脾气不利于内部团结,将其外放到西京洛阳任留守。

喜好奢侈享乐,有失表率形象。功成名就之时,寇准不免居功自傲,渐失本色,迷恋奢侈浮华的生活。《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讲到寇准性情豪爽奢侈,喜欢一醉方休,每次宴请宾客,都要把门插上,卸掉拉车的马,不喝尽兴不许离开。在欧阳修的《归田录》里,也详细记录了寇准宴会的情况:“早贵豪侈,尤好夜宴,不点油灯,虽溷马厩,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凝地往往成堆。”马厩、厕所这些地方,也一定要燃着昂贵的大蜡烛。寇准还对一种名为柘枝舞的西域舞蹈情有独钟,往往不顾时辰,让舞者叫苦不迭。而宴席中寇准喝得兴起,喜欢滥施赏赐,有一次就给一个歌伎五匹上好的绸缎,让身边的宠妾都觉不妥。

批评不分场合,人为树敌致祸。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溜须拍马典故,正是源自寇准与丁谓。寇准本与丁谓有着师生的举荐提携之恩,丁谓考取进士时,寇准是主考官。天禧三年(1019年),寇准第三次担任宰相后不久,推荐丁谓任参知政事,做自己的副职。权倾一时,寇准对部属丁谓说话没有分寸、批评不分场合,权力任性的他口无遮拦间树友为敌,埋下了祸患的种子。有一次在中书省聚餐,羹汤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身为寇准擦拭胡子上的汤汁。这本是好意,寇准却当众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大庭广众之下遭羞辱,怀恨在心的丁谓决意报复。尽管丁谓并非忠善之辈,但寇准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丁谓的叛逆走向。

及至宋真宗晚年,丁谓抓住寇准的一些失误,与刘皇后合谋,对寇准二十八天内三次贬官,直至流放广东雷州任参军,令其穷困潦倒之下一命呜呼。家人竟无钱将其下葬,最终未及运至陕西老家而在洛阳草草下葬,一代名相的历史归宿令人叹息。

古语云:“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寇准性格耿直却不善团结共事,敢于担当却不能严谨自律,办事果敢却不知讲究方法,任性不拘的个性决定了他悲欢跌宕的命运,值得后人深思审鉴。

2025-10-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2878.html 1 3 寇准:积性成命酿悲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