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军杰 孙琪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与俄罗斯领导人会晤时首次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构想,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提出的极地合作新方向。2025年9月22日,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开通,“伊斯坦布尔桥”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中欧北极快航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写入极地经济版图。宁波正以世界级港航体系、先进制造强市、对外贸易大市和深厚海洋文化底蕴,积极融入“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创新枢纽。
从海上丝路的活化石到冰上丝路的文明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宁波等地的古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宁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自唐宋时期起,明州港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与广州、泉州并列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门户。宁波作为“海上丝路的活化石”,不仅承载着千年航海的历史记忆,更孕育了敢闯敢试、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这种海洋文明基因,使宁波在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再度被历史推向前台。
进入21世纪,宁波舟山港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制度创新,跃升为全球航运体系的枢纽港,连续多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如今,宁波正从连接海上丝路的门户,迈向通达北方“冰上丝绸之路”的首发港,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实践的转型。这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中海洋强国战略的象征。
宁波在“冰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定位
从全球格局看,宁波是亚欧极地通道的南端枢纽。北极东北航道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约30%,运输时间可减少15至20天,是未来全球贸易的新干线。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最大港口,航线通达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北极航线进入亚太市场的最佳门户。通过宁波,北极油气、矿产、海产品可迅速南下,中国的制造、高端装备与消费品也能北上直抵欧洲。宁波因此成为全球供应链“南北循环”的核心节点。
从国家战略看,宁波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和“冰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宁波具备港口、产业与制度叠加优势,既是国家北向通道的首发地,又是极地装备制造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制度创新,为我国企业参与北极航运、保险、能源贸易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
从城市定位看,宁波应在国家海洋战略总体布局中确立“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一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首发港。依托宁波舟山港的深水条件和航运网络,推动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行,建设冰区航运调度与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中国面向北极的首发和中转基地。
二是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制造创新走廊”。依托宁波雄厚的制造业体系,发展冰区船舶、低温能源装备、极地通信与数字航运系统,构建“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的极地装备产业链,成为中国极地技术与装备输出的核心基地。
三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综合服务中心”。依托自贸区、航运交易所等平台,集聚航运保险、法律仲裁、金融结算、科研合作等功能,打造国家极地经济南方总部与服务高地。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创新枢纽的发力方向
1、以港航为核心,建设“冰上丝绸之路首发港”。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全面推进“冰上丝绸之路首发港工程”,打造中国面向北极航线的首发基地和国际中转枢纽。一是要完善航线布局:构建宁波—摩尔曼斯克—汉堡航线体系,推动定期班轮化运行,形成稳定的“北向通道”;二是要强化基础支撑:在舟山群岛建设极地船舶维修中心、应急补给基地与冰情监测站点,提升港口服务能力;三是要推动绿色航运:率先应用氢能船舶、低碳燃料、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全球首个“碳中和极地航运港”;四是要建立航运指数体系:依托宁波航运交易所,编制“冰上丝绸之路航运指数”,提升国际话语权。
2、以制造为引擎,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制造创新走廊”。依托北仑、镇海、慈溪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制造创新走廊”,打造以极地装备、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新高地。一是要大力发展极地装备制造业。以现有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基础为依托,联合中船集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极地船舶技术创新中心”,攻关破冰船、LNG运输船、无人航行器等关键技术。建立“冰区船舶检测与认证平台”,推动冰区装备标准体系建设。二是要打造极地能源与资源供应链。利用宁波的港口与自贸区优势,建设北极油气、矿产、木材等资源的中转与加工基地。推动建设“北极能源交易中心”,在LNG储运、低温能源装备、碳排放结算等领域形成闭环产业链。三是要推进数字航运与智慧物流创新。建设“极地航运智慧中心”,集成卫星遥感、冰情监测与大数据分析,提供北极航线风险预警与调度支持。推动区块链单证和电子提单应用,构建数字化港航生态。四是要形成产业协同与技术外溢,培育“极地产业群”。要推动“极地技术—海洋产业”联动发展,极地技术的创新不仅服务北极航线,还能反哺国内近海油气、海洋风电、深海科考等产业,提升宁波整体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打造海洋制造业新优势,形成“极地装备—极地运输—极地服务”的完整生态。
3、以制度为支撑,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开放合作新高地”。制度创新是宁波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竞争的关键优势。宁波应依托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建设“极地贸易自由港”先行区,探索适应北极航线的通关、结算、保险与仲裁制度。在金融领域,构建“极地航运保险共同体”和“极地航运基金”,形成覆盖航运风险、冰情灾害、环境责任的综合保险体系;在法律领域,完善国际海事仲裁机制,建设“宁波国际海事法律服务港”,为我国企业参与北极项目提供法治保障。
4、以科技为引领,打造“极地创新与数字经济示范区”。科技创新是宁波参与冰上丝路建设的根本动力。一是要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组建“冰上丝绸之路科技创新联合体”,重点攻关智能航运、极地通信、冰区能源开发与碳排放监测等关键技术。二是要推进港口数字化、物流智能化和能源绿色化转型,实现航运全过程的减碳与能效提升。三是要构建“极地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北极气象、海冰、航线、生态信息的开放数据库,形成“数据赋能航运、科技引领治理”的宁波模式。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