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每一颗“种子”慢慢成长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琼瑛 杨淑芸 郁佳晨

“悠悠,带好书和竖笛哦!”

昨天,镇海区炼化小学卫星班的“唐宝”悠悠(文中孩子均为化名),在三(3)班学生的相邀下,一起去上音乐课。几名小伙伴有说有笑地穿过长廊,并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

这样温暖互动的“专属时光”,如今已是校园里的日常。

卫星班,是特殊教育在普通学校开的一扇窗——

去年9月,炼化小学卫星班正式启用,首批学生来自镇海区景和学校。它打破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这里,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被温柔注视!

用不同的“尺”衡量“种子”成长

“我们班总共7个孩子,3个是今年加入卫星班的新生,另外4个已经有一年融合学习经验了。”午休结束后,卫星班班主任蒋老师帮孩子们叠好被子,又拿起梳子,轻轻给女生们整理头发。

在她心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得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他们的成长。

“悠悠现在是班里表现最稳定的孩子,可刚来时真让人操心。”蒋老师说,作为“唐宝”,悠悠性子倔,情绪上来时会乱发脾气,谁的话都不听。老师们陪着她,一遍遍手把手地教,还为她定制了“一生一策”计划,课怎么上、节奏怎么跟,全都细细调过。

悠悠的融合课安排在三(3)班,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与普通学生一起上。一开始,她体育课怕跑圈,美术课不会配色,常常要打“退堂鼓”。

老师和同学们陪她一起完成,还把贴纸作为奖励送给她。“我有好多好朋友!”现在,她经常从融合班带回一堆小礼物,笑容越来越自信。

小宇是今年新加入卫星班的孩子。刚来时,他会说脏话,爱躲在角落当“小透明”,上课也总是走神。老师并没有着急,给他安排了基础感统训练,课上设计小互动,鼓励他举手回答问题。不到一个月,小宇课堂行为大变样,人也开朗了。

“刚接手卫星班时挑战不少,比如如何平衡融合教学和特殊需求,如何帮孩子快速融入集体……但收获更多的是感动。”蒋老师坦言,每天能看到孩子们的一点小进步,哪怕只是主动说声“谢谢”,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家长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孩子能进卫星班,太幸运了!”说起面试那天的情景,贝贝妈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时贝贝读完了整本绘本,老师都惊讶了。”得知被卫星班录取后,她一夜没睡。

贝贝患有中度孤独症,有一次,他被自行车撞倒了,却低着头向对方说“对不起”。那一刻,贝贝妈既心疼又焦虑:“一定要找一所能接纳孩子的学校。”

卫星班,成了她的希望。

“现在,贝贝每天回家都会主动说学校的事,看到喜欢的汉字也会写下来……”贝贝妈说,孩子在这里,慢慢打开了心扉,上学积极性也高了。

而苏苏妈的惊喜,则藏在女儿突然打开的“话匣子”里:“现在的她太能说了,简直是‘社牛’!”

1岁时,苏苏就被确诊患有威廉姆斯综合征,发育迟缓。以前在普通学校跟不上教学节奏。转到卫星班后,这里的“补偿性课程”帮她一点点补上了差距——

融合班没掌握的知识,卫星班老师一对一教;以前不会涂色、配色,现在能独立构思色彩了。

“原来,孩子不是不会,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她有自己的闪光点。”苏苏妈欣喜地看到,女儿如今不仅外向阳光,还会主动交朋友。

在双向成长中见证教育温度

在炼化小学卫星班,“慢”不是缺点,而是教育最温暖的节奏——

没有人催促孩子“快一点”,而是陪着他们在课堂互动中找节奏,让他们在与同伴相处中感受温暖。每一颗“种子”,都按自己的速度悄然生长。

“我们设计了‘基础+融合’双轨课程,前期在音乐、美术、体育这三科进行融合,把卫星班孩子送进普通班课堂。”炼化小学校长曹金波说,试行一年来,卫星班孩子社会能力进步明显,普通班孩子也更懂得包容、友爱,这是一种双向成长。

数据,也记录着卫星班孩子的改变——

学生们基本掌握了符合年龄段的自主就餐、整理物品等基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平均提升了两到三个等级;学生平均社交互动频次显著提升,主动发起交往的比例是原先的两倍。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提升特殊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镇海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季巧颖老师说,通过融合教育模式,孩子们的沟通表达、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他们慢慢长,我们静静等。

2025-10-1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1113.html 1 3 静待每一颗“种子”慢慢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