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
近日,南京德基广场内,一处设置了智能玻璃门禁的“会员专属厕所”引发网友关注。该厕所进口门上方及玻璃门处标注“天象/黑卡会员专属”,门旁还配备了扫码验证设备。据悉,成为德基广场天象会员,消费者需在一个自然年内连续180天消费满10万元,或者一个自然年内消费满20万元。目前,“会员专属厕所”已取消(10月15日《扬子晚报》)。
当商场将基础卫生设施异化为消费层级的象征,不仅触碰了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更折射出资本逻辑对公共领域的侵蚀风险。“会员专属厕所”之所以引发全网热议,是因为这种做法击中了公众对消费特权的集体焦虑。
德基广场将厕所服务与消费能力捆绑,本质是将公共空间资源进行不平等分配。厕所作为商场的基础服务设施,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它不同于私人会所的专属服务,而是面向所有进入商场的公众开放的必要设施。商家通过设置高消费门槛,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特权化,是对普通消费者权益的侵蚀。这种基于消费能力的歧视性服务,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尊严,更是法律所保障的公平交易权。
此类“会员专属”服务在商业领域并非孤例。从会员制商店到高端商场,从机场贵宾厅到银行VIP通道,基于消费能力的差异化服务已成为普遍现象。适度的差异化服务本是市场细分的结果,有助于提升商业效率。但当这种差异化侵入基础服务领域,甚至剥夺普通消费者享受基本服务的权利时,就走向了歧路。
商场作为公共场所,其运营固然要追求经济效益,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括保障所有消费者平等享受基础服务的权利,维护公平、包容的商业环境。商场厕所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其可及性关乎城市文明形象和公民尊严。当内急的普通消费者看着高消费会员轻松使用专属厕所,而自己要在普通厕所前排长龙,这种基于财富的区隔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会深深刺痛公众的神经。
商场是商业交易的场所,更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在商业逻辑之外,商场运营必须恪守社会公德的底线,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将厕所按消费金额划分等级,无疑是对这一规定的背离。
商家应该明白,真正的优质服务不只在于为高端客户创造特权,更在于为所有消费者提供尊重与便利。解决厕所排长队的问题,应该通过增加厕所数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管理效率来实现,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金钱筛选”方式。
商业创新固然重要,但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公平和尊严为代价。商场可以有不同的定位,服务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但基础服务的公共属性不容侵蚀,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不容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