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荣
国庆中秋假期,“鸡排哥”李俊永火爆出圈、金句频出,“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让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窑火”与充满人情味的“烟火”碰撞出火花。然而,“情绪经济”可能会吸引游客一时打卡,城市如何从走红到长红,让游客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则考验着城市的基层治理韧性和服务群众效能。
从“管理约束”到“暖心护航”的理念升级。“鸡排哥”爆火的背后,流量红利与民生矛盾同步显现,游客扎堆导致当地交通拥堵、餐余垃圾激增影响环境、排队带来安全隐患,以及群众担忧的食品安全、欺客宰客问题,更有周边居民对生活秩序被干扰的顾虑,能否解决这些看似细碎的诉求,恰恰验证基层治理效能。当地相关部门主动靠前,积极化解相关矛盾,表面上“围着鸡排转”,实则针对游客体验感、摊主获得感、市民舒适感的精准服务。守住城市治理底线,护住民生烟火温度,需要跳出“管与被管”的对立思维,以“围着问题转、跟着群众走”的治理理念,做到有呼必应、未呼先应、一呼百应,全力以赴满足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
从“治理对象”到“治理力量”的角色转变。“鸡排哥”一句“我人在阵地在”被网友直呼“信仰充值”,其间折射对岗位的坚守、对顾客的真诚。城市治理,不能只用管理视角,更要植入培育理念,把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把流量个体转变为治理节点,以释放更大治理效能。因此,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商圈市场、特色街区等新经济活跃区域,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建指导站等载体,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新就业形态中。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如此,即使非党员的“鸡排哥”们,也能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成为基层治理积极力量,再小的摊位也能成为“红色微站”,再流动的职业也能找到“红色港湾”,从而汇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从“一时火爆”到“长久繁荣”的机制创新。“情绪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与制度保障。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既需要服务热忱,更需要长效机制。当地在应对“鸡排哥”现象中,探索“专班+网格”“值守+巡查”等做法,体现党建引领下柔性治理的创新实践。当然,除了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动作为,积极发动群众尤为关键,那些自发维护秩序的志愿者、主动分享攻略的游客、为城市形象代言的市民,构成了基层治理中最动人的图景。这充分说明,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治理渠道,让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的“金钥匙”,有助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治理生态。
从“鸡排哥”的个人走红,到景德镇的治理回应,我们看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两新”党建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就能将“情绪经济”的一时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让乘兴而来的游客感受温暖、留下记忆、愿意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