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盏带着墨香的灯光

孙维国

夜幕落下,镇海招宝山街道渐次亮起灯火。街角,一座报刊亭里透出暖黄的光。这盏灯,不知不觉间,已经亮了15年(10月14日《宁波日报》)。

十五年的光阴,一座小小的报刊亭,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留住了无数人关于阅读、陪伴、烟火气的记忆。有人说,报刊亭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也有人感叹,那盏带着墨香的灯光灭了,城市似乎也少了一份温情。留住报刊亭,或许不是为了留住一种商业形态,而是为了守护一种文化温度、一种生活态度。

在一个城市的日常中,报刊亭是极微小的存在,却曾是许多人生活的日常。清晨买份报纸、傍晚翻本杂志,那里不仅是信息的窗口,也是情感的节点。报刊亭让城市的流动有了停顿,让人们在奔波之间,找到一点“慢”的空间。

今天,报刊亭的存在提醒我们,知识曾经需要翻页才能抵达,新闻曾经有等待的温度,人与人之间也有可以停下脚步的交流。那是一种被时间打磨出的秩序感与仪式感,是一种纸墨间流动的温情。

报刊亭的衰落,当然有商业逻辑,租金高、人流少、利润低。但如果仅以经济账来衡量它的价值,就忽略了报刊亭在城市生活中的另一重意义,它是一种可被看见的文化存在,是市民日常中最易触及的“公共阅读空间”。报刊亭的意义,不在于卖出多少份杂志,而在于让阅读这件事重新回到公共生活中。

一些地方的尝试已经提供了思路,让报刊亭与城市书房、阅读角相结合,兼具售卖、借阅、公益宣传等功能;或以数字屏、扫码阅读等形式延展其服务半径。换句话说,留住报刊亭,不是守旧,而是创新性地让传统阅读融入现代生活。

报刊亭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功能,更在于那些守亭的人与光顾的人。一个愿意坚守十五年的亭主,一个仍愿意绕路来买杂志的读者,他们的相遇,是城市文化最细微的底色。现代生活越是快,我们越需要这样的“慢”。因为慢才能看见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因为慢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信息之外的世界。

留住报刊亭,不只是留住一门生意,更是留住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一种城市文化的记忆。愿在快速奔走的路上,我们仍有片刻停下脚步,去翻一翻纸上的文字,去感受那盏灯照出的温柔。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2025-10-1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0299.html 1 3 ​留住那盏带着墨香的灯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