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卢昕炎
此时,“伊斯坦布尔桥”轮正航行于北极圈内。在进入北极之前,它曾穿过一片具有传奇色彩的海域——白令海峡。
亚洲与美洲几乎在此相遇,两地最窄处仅相隔35公里。这不仅是一处地理的分界,更是历史的见证。
白令海峡的名字源于18世纪的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他勇敢地航行在这片寒冷的水域上,让世界认识了这里。海峡东侧是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西侧是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中间点缀着代奥米德群岛,仿佛两大陆地互相伸出的指尖,几乎触手可及。
白令海峡宽35公里至86公里,水深30米至50米,连接着北冰洋的楚科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今天这里是承载波涛的海域,而数万年前,它是一片广阔的陆地。
在最近的冰河期(约8万至1.1万年前),全球气温下降,海平面比现在低约50米,白令海峡的洋底露出水面,形成著名的“白令陆桥”。这片土地并非荒芜,而是丰茂的草原和苔原。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正是从亚洲出发,追逐着兽群,通过这座陆桥踏上了美洲大陆。可以说,没有白令海峡,美洲的人类历史或许会截然不同。
白令海峡不仅是地理通道,还是地球气候的“敏感开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冰河期,海峡因海平面下降而闭合,阻断了太平洋与北冰洋的水流交换。这导致大西洋北部的洋流系统紊乱,温度骤变,格陵兰岛甚至能在短时间内降温12℃。而当海峡开放时,洋流恢复平稳,全球气候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