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余可歆 林晓艳
“长13.02米,合格!”
昨日早晨7点,镇浦路一期工程Ⅰ标段工地已忙碌起来。23岁的王世平蹲在一根刚卸车的PHC管桩旁,手里紧攥卷尺,专注地核对桩身上的喷码标识。
这是王世平毕业后的第一个国庆中秋假期。今年7月,王世平从宁波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中交三航局工作,参与镇浦路项目建设。
“比想象中辛苦。”从课堂到工地,他长时间在户外暴晒,日行上万步已是常态,“但现场学到的东西更新,也更实用”。
王世平负责管桩验收与沉桩施工监控,这是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每根管桩进场,他都要仔细查验外观有没有磕碰、裂缝,再用卷尺测量直径和长度。13米长的管桩,将通过焊接,接成26米长的工程桩,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如果管桩不合格,就直接退掉。”王世平要确保管桩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5%桩长以内,“这是硬指标”。同时,在沉桩过程中,他要随时观测管桩垂直度,实时纠偏。
焊接作业时,王世平先检查焊缝是否完整饱满,接着配合水准尺,抽测桩身垂直度。这些精细的检查方法,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项目经理谭魏说,项目特别选用了环保静压桩工艺,能减少对周边的影响,但对施工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让王世平这样的年轻人获得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国庆中秋假期,工地依然全速运转。“还是有点想家。”王世平是安徽宿州人,在工作间隙,他会和远在老家的父母视频通话。隔着700多公里,屏幕那头的叮嘱和笑容,是他最珍惜的慰藉。
“既然选择了建筑工程行业,就必须保证工地正常运行。”话音刚落,他转身走向下一根待检的管桩。
那年轻的背影与巨大的管桩形成鲜明对比,却同样挺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