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烨彪
当前,随着国家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风光发电全面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已成定局,而其固有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挑战,“风光储”一体化已成为提升新能源项目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宁波要以零碳港口、园区微电网等特色场景为牵引,整合“风光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风光储”一体化协同发展,塑造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名片”。
“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形势
一是市场需求倒逼“风光储”一体化发展。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2025年6月1日后并网的新能源项目不再执行固定电价,转为市场化框架下的差价结算机制。然而,风光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性,使其在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中面临电价波动剧烈、收益不稳定甚至弃风弃光的风险。市场需求将推动“风光储”一体化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成为提升项目市场竞争力、保障投资回报的关键路径。宁波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提前布局,加快最大做强风光储产业。
二是“风光储”一体化实践加速落地。在技术革新和经济效益牵引下,“风光储”一体化已成为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的标准模式。青海、山东、吉林等自然条件良好地区正加快推进大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布局建设,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配置、调控、消纳能力。浙江、广东等土地资源紧张地区正逐步探索分布式“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拓展零碳配电房、风光储充电站等特色场景。要看到“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快速向微电网、工业园区、零碳园区、海岛供电、偏远地区供电等渗透,宁波应主动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能源需求,加快探索各类“风光储”一体化新业态,优化配套储能规模,提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
三是企业逐步探索“风光储”一体化业务模式。以阳光电源、锦浪科技为代表的配套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平台化开发策略,实现光伏逆变器与储能变流器的模块共享,降低研发成本。以金风科技、晶科能源为代表的风光装备制造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设备供给,通过自研、合作或收购等方式,突破原有业务边界,积极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打通从设备制造到项目开发、电力交易、智慧运维的完整链条,从“卖设备”向“卖系统价值”转型。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服务能力将成为风光储企业应对同质化竞争的破局关键,拥有资源整合能力和全场景解决方案的先行企业将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宁波应鼓励优势企业布局多元化盈利模式,加速突破兼容不同协议、不同规范的集成方案,逐步向提供“一体化”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企业转型。
加快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
宁波要引导企业增强“风光储”一体化集成创新能力,创新微电网、分布式电站等“风光储”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大“风光储”全域开发力度,打造“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示范高地。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鼓励锦浪科技、日月重工等头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攻关突破逆变器适配、系统集成等“风光储”兼容性技术。谋划建设一批“风光储”实境测试场,提供风光波动模拟、电网故障重构等测试环境,高效验证设备兼容性与系统稳定性。支持东方日升、德业科技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牵头,主动对接上下游和电网公司,推动设备接口标准化与协议统一,解决跨行业跨品牌兼容难题。推动链主企业开放研发需求清单,引导配套企业定向研发高兼容性部件,降低系统集成成本。
二是创新服务业态与场景模式。鼓励本地风光龙头企业突破传统设备销售的局限,转向提供“设备+控制算法+运维服务”包,通过智能化、个性化解决方案满足多元场景需求,实现用户降本增效与绿色用能的双重目标。以象山能源岛建设为契机,集成海陆风电、光伏、核电、波浪能资源,构建多能互补、源网互动体系,打造“风光核储”一体的零碳能源岛样板。支持有条件的风光企业联合本地氢能企业开展“风光氢氨醇”一体化试点,推动风光发电与化工、交通等领域的跨产业耦合,拓展减碳应用场景。布局一批兼顾城市美学和能源技术的集约化、景观化的分布式“风光储”电站。
三是优化空间资源与区域联动。对现有风电场实施空间复合利用改造,在风机间隙建设一定规模的光伏电站,利用风电场升压站和外送线路将风光电量统一送出,实现土地资源能效倍增。推广北仑“渣场光伏”模式,在垃圾填埋场、渣场、矿区塌陷区等闲置场地规模化布局“风光储”项目,配套生态修复措施,形成“一地多用”效益。建立区域级“风光储”联合调度平台,聚合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用户侧储能、可调负荷,实现统一优化调度,促进富余新能源跨区消纳。
四是加强政策支撑与机制创新。根据区域资源禀赋设定差异化开发目标,制定“风光储”全域开发方案。建立全市风光储项目储备库,按成熟度梯次开发,在用地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实现“宜建尽建”。创新“风光储”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地方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降低项目初始投资额。抢抓浙江省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转入正式运行机遇,争取“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打捆参与日前、实时市场竞价,探索绿电交易、碳资产开发、辅助服务等多元化收益渠道。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绿色低碳研究室工作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