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顾佳诚 何晴
通讯员 王雪燕
昨天下午3点,镇海庄市街道萌恒大厦北楼11楼,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走廊上。24岁的楼层保安韩程完成了一轮巡逻,回到电梯口的工作台。
这是他相对空闲的时刻。韩程的目光扫过工作台一角,那几本叠放的书边角已微卷。他拿起一本封面略显陈旧的《茶花女》,沉入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悲欢世界。
这一方木桌,既是韩程的工作台,也是一个微型的共享“阅读角”。多本大小不一、类型各异的书籍错落摆放,有文学经典,也有实用常识。
书的读者在变,但书香在这里扎下了根,伴随着一批批年轻的基层保安,度过值守时光,悄然滋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场无声的阅读接力,在流动的岗位间,悄然传递……
这里的保安爱阅读
韩程来自河南信阳,大专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读书时,我就喜欢看余华的《活着》、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说道。毕业后,他曾在图文快印店工作,繁忙的业务让阅读的习惯一度搁置。
与阅读“再续前缘”,发生在他成为保安之后。今年4月,韩程来到萌恒大厦北楼11楼值守。12小时的值守并非时刻忙碌,“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累积起来,一天大概也有两个小时。”是刷手机,还是做点别的?工作台上触手可及的书籍给了他答案。“经理鼓励我们年轻人多看看书,学点东西。”从《经济常识一本全》的浅阅,到史铁生《务虚笔记》的深读,韩程重新捧起了书。“像《务虚笔记》的第一章,让我对人与人的邂逅、别离有了更多感触。”
比起刷短视频那种“停不下来”又“虚度光阴”的感觉,他更偏爱书里的世界。“看书,内心充实些。”韩程笑了笑,手中书页的翻动声沙沙作响。
阅读的习惯,不只在11楼。
9楼的保安王俊衡年仅19岁,入职不到两个月。他的岗位需要更频繁地巡逻,时间更零碎,但他同样会利用间隙看书。“坚持阅读好几年了,是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他扬了扬手中的《不生气的智慧》说。
书,成了这些年轻保安忙碌之余共同的陪伴。
“阅读角”背后的传承
11楼这个共享“阅读角”的书籍,流淌着一段温暖的传承。
“有些书是上一位保安‘前辈’留下来的。”韩程提到的“前辈”,是25岁的王府卿。他于7月离职,如今已在浙江海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我今年3月入职时,这个‘阅读角’就已经存在了。”王府卿在电话中回忆,“我记得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和蔡崇达的《命运》上,都写有个人姓名,应该是更早的同事留下的。”他和韩程曾在此共事4个月,阅读经历惊人相似——本科毕业后的王府卿也曾因工作忙碌疏远书本,保安岗位相对规律的作息让他重拾阅读。
“‘阅读角’的书看不过瘾,我又网购了一些二手书放在这里。”尽管只工作了4个多月,王府卿在此阅读了10多本书。离职时,他选择将部分书籍留下,“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这份心意被后来的韩程接收:“我喜欢看小说,也打算买一些书继续充实‘阅读角’。”对此,物业项目经理岑仁顺感到欣慰,因为公司本身也会发放书籍,鼓励年轻员工学习。“年轻人多读书总是好的,既能更好地沟通,又能开阔视野。”公司的支持、“前辈”的传承、个人的添置,让这个“阅读角”的书“活”了起来,书香在接力中愈发浓郁。
阅读,照亮平凡日常
阅读为这些身处平凡岗位的年轻人带来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却都指向精神的丰盈。
对王府卿而言,阅读是低谷中的“救赎”。第一次考研前,父亲骤然离世,他放弃考试回家奔丧,此后陷入长达3个月的迷茫。“不知道活下去为了什么……”彼时,余华的《活着》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这本书让他学会与自己和解。去年底,他重整旗鼓再度考研,在等待调剂结果、内心焦虑不安的日子里,又是阅读抚平了他的心绪。
如今,他对阅读有了更深的体会:“当你读了文学大家的作品,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事或景时,会突然理解他们写作时的心境。这种共鸣,仿佛在和作者进行一场心灵对话。”阅读让他即使未行万里路,也能体验百态人生。
而对于韩程,阅读则更像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网上调侃说,20多岁当保安是‘少走40年弯路’。”他想打破这种偏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保安岗位可以是积蓄力量的‘加油站’。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学习,考证书或提升学历,用更广阔的视角了解世界。”他在书里寻找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的勇气与可能。
一方普通的工作台,一个微小的“阅读角”,一些辗转的旧书,一群正年轻的保安。在这里,流动的是人员,流不走的是书香,还有那份对丰盈精神世界不变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