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单玉紫枫 卢昕炎
摄影 徐诚 孙宇卓
昨日下午,参加完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开通仪式后,货主代表、思格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采购经理周楚婧快步走回大巴。透过车窗,她依依不舍地看向宁波舟山港码头边的“伊斯坦布尔桥”轮。
“船上有我们的一个集装箱,价值约30万美元的储能产品。以前货物走苏伊士运河,40多天的航程,总怕赶不上欧洲客户的备货节点。现在好了,18天左右直达!”她身后,码头工人正协作装载最后一批集装箱。这些产品预计于10月10日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能赶上欧洲圣诞季的备货高峰。
这艘货轮即将踏上跨越北冰洋的新航程,标志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构想,正式迈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从构想到通航,这条冰上航道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俄高层互访中首次提出“冰上丝绸之路”,明确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进一步勾勒出共建北极航道的蓝图。
如今,“伊斯坦布尔桥”轮即将驶过的北极东北航道,正是这一蓝图的关键落笔——它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白令海峡穿越北冰洋,单程预计18天就能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比中欧班列缩短7天左右,较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22天,较传统好望角航线节省32天,碳排放预计降低50%。这样的效率与低碳优势,不仅让“冰上丝绸之路”从概念变成了看得见的物流通道,更让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诚意有了具象载体。
在全球贸易受地缘政治、航道拥堵等因素影响的当下,这条航线不只是“抄近路”,更是中国为稳定全球供应链拿出的务实方案,彰显着与世界共建共享的大国担当。
对企业和产业而言,这条新航道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快车道”。不同于传统航线以大宗商品为主,“中欧北极快航”专门瞄准跨境电商与高附加值货物。船公司负责人、海杰航运(香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晓斌介绍,首航舱位早已全部订罄,货轮上既有日用品、服装等民生商品,更有动力电池、储能设备等“新三样”产品。这些货物以前走传统航线,要等上40天甚至更久,如今18天左右就能直达欧洲,不仅能精准衔接欧洲圣诞季的备货高峰,还能帮企业减少库存积压。
就像货主代表周楚婧说的,“货物早一天到,就能早一天抢占市场,资金周转也更灵活”。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条航线为中国高端制造、新能源产业搭建了更便捷的“出海”通道,让中国制造能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触达全球市场,这正是我国践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既畅通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连接,也为企业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底气。
对宁波舟山港乃至全球航运格局来说,这条航线的意义远超“多一条通道”。
作为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的世界大港,宁波舟山港此前已连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此次北极航线的开通,补上了全球航线网络的“最后一块拼图”,让它成为少数能覆盖四大洋的港口枢纽之一。
更重要的是,北极东北航道的商业化运营,正在悄悄减少亚欧贸易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过去,亚欧货物运输多依赖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航线,不仅耗时久,还常受海盗、区域冲突等风险影响;如今,北极航线航行环境相对稳定,受突发事件干扰少,能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多选择。
浙江海港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雪君介绍,从长远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通航条件改善,这条航线或许会成为更多企业的优先选择,推动全球航运从“运河时代”向“极地时代”慢慢转型。作为这条航线的起点,宁波舟山港也将在全球港口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注入新动能。
今晨,当“伊斯坦布尔桥”轮在熹微晨光中缓缓驶离码头,它身后留下的,不仅是宁波舟山港的绚烂灯火,更是一段新的丝路故事。
这条跨越北冰洋的航道,连接的不只是中国与欧洲的港口,更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愿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