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方丽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服务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求,去消费各种无形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和过程。服务消费作为非实物消费,是经济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近期,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聚焦服务消费精准施策。从宁波的人口结构、经济基础等来看,也已经到了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去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的阶段。
发展服务消费符合民生升级方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服务消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服务消费具有深厚的民生属性,它涉及餐饮、家政、养老、文娱、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在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服务消费领域增加支出。因此,高质量的服务消费供给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服务消费激活经济活力。扩大服务消费能够有效促进内循环,打通供需之间的堵点,是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内需潜力的关键举措。在当前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服务消费既是消费结构的主体,也是增长最快的动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而且如果能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服务供给并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则可以强化国内外市场的联动。
服务消费带动产业发展。服务消费内在联动性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加速产业升级。以智慧商圈、在线教育、数字医疗、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为例,它们有效实现了与商贸、教育、医疗、物流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与提质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发展服务消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宁波发展服务消费面临广阔机遇。一方面,宁波经济基础扎实。向服务要增长,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成为全球经济体的共性规律,宁波人均GDP已达2.6万美元,远超全国1.3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服务消费必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家和地方层面通过资金与金融支持,实施放宽市场准入与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如宁波落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快速审批发放养老产业贷款;执行国家统一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支持居民消费和服务业发展。
宁波发展服务消费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供给侧端总量的短缺。比如,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供给滞后于需求,2023年,宁波每千人拥有医生3.91人,每千人养老床位数4.74张,养老服务资源短板严重制约宁波银发服务消费潜能释放。另一方面,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比如,一些高层次的服务消费如文化、艺术、体育等,还存在高端人才缺乏、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调研显示,宁波消费市场出现部分消费领域供需错配的问题,还需强化对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并增加高端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供给。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打造宁波消费新引擎
供需协同,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增加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费的根本。在需求侧,要持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通过促进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夯实社会保障以及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等方式,促进居民增收。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主要短板是供给。在供给侧,应大力推动服务消费从“有”到“优”。促进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多元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支持发展房车露营、户外体育、低空飞行等新业态,挖掘乡村旅游、银发旅游、亲子旅游、入境旅游等细分市场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政策激励,向服务消费倾斜。打好政策“组合拳”,才能不断激发服务消费增长潜力。为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应围绕重点行业出台专项政策,持续深化服务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新服务模式、新消费场景发展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壁垒。同时,应持续用好消费券、国补等政策工具,为餐饮、旅游、电影、体育等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撑。
业态融合,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关键在于打造多元融合的消费场景。宁波应积极推动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增强服务消费的体验性与吸引力。通过多业态联动激发融合创新活力,引领消费新趋势,实现消费提质与扩容。应加快“赛事+旅游”“演艺+旅游”“科技+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以场馆设施提升为基础,建设一批集体育、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多元功能区域,营造服务消费新生态。
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是繁荣服务消费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优化“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围绕市民与游客需求,以提升文旅、医疗、养老、家政等领域的服务供给能力为方向,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更新。尤其要加快文旅场所适老化改造,积极发展银发旅游。另一方面,优化“软”环境,健全制度与标准。加快建立服务消费领域相关规范,加强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品质与消费信心。保障消费者权益,依法打击虚假广告、网络欺诈、信息泄露等行为,畅通投诉维权渠道,推动消费纠纷源头化解。
(作者单位: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