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 斥资千万建“工业博物馆”

记者 王博 通讯员 杨淑娜

昨天上午,在宁波市鄞州横溪金健运动器材厂,63岁的农民企业家陈福忠像往常一样擦拭老式机床。

在他身后,一座3000平方米的工业博物馆里,300多台老式机床铺满视野,仿佛在诉说过往的生产故事。

这份对工业的执着,早在他童年时期便已生根发芽。

陈福忠的母亲当年是生产队的标兵,不仅种田是一把好手,家里的桌椅、农具坏了,也能自己修复。母亲极强的动手能力,成了陈福忠童年最生动的“教材”。

1979年,他步入社会,先后做过木工、油漆工。1986年,得知国家允许私人办厂,他毅然借来1000元,开办了一家五金厂。

一次在南昌铁路局门球器材厂跑业务时,他发现对方正为零件生产成本高而发愁。陈福忠敏锐地抓住机会,承诺“宁波产业链更成熟,我能做得更好更便宜”。从此,他与门球器材行业结下四十年不解之缘。企业从小到大,从两间平房发展到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产品远销海外。

2014年,一向忙碌的陈福忠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停下工作。也正是这段休整期,让他萌生了建工业博物馆的念头。“工业让我尝到了甜头,我不能看着代表工业历史的机器被当成废铁卖掉。”他说。

从那时起,陈福忠一心为博物馆搜集藏品,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几天用。

“民国初期的中大型皮带机床”“英国进口机床”“万能工具铣床”……他跑遍沈阳、天津、上海、南京等老工业基地,甚至远赴德国,目标只有一个——买机床。十多年来,他不仅收藏各式机床300多台,还淘来上千册工业书籍、杂志、报刊,上千件模具以及上万张与工业相关的老照片。

最让他难忘的,是寻找德国海德堡印刷机的经历。这种曾用于印制报纸的名牌机器,随着激光扫描等现代技术普及,早已难觅踪迹。他跑遍上海的出版社、印刷厂,都失望而归。不死心的他托客户朋友辗转打听,整整找了三年,终于在嘉兴乡下一家小印刷厂找到了它。

诸如此类的惊喜不断。几年前,宁波一家废品收购站老板给他打电话,说收到两台旧机床。他闻讯火速赶去,当即花2万元买下。待仔细擦拭后发现,这两台竟是1951年产自欧洲的老式机床。“这些机器历经风霜,换过无数主人,却像一直在等我一样……”陈福忠感慨道。

采访当天,陈福忠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握着的保温杯漆皮斑驳掉色——对自己向来“抠门”的他,这些年在博物馆藏品上却格外“大方”,单是“淘”机床就已花费超1000万元。

陈福忠坦言,企业的做大做强,得益于工业技术的赋能,这也成为他执意投身博物馆建设的缘由之一。

“宁波是制造大市,应该让年轻人看见父辈是怎么奋斗的,机器是怎么运转的,历史是怎么走过的。”如今,他正加紧筹备博物馆展陈工作,计划赶在国庆节期间免费向学生和公众开放。他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博物馆,而是一座属于宁波工业、属于一代人拼搏精神的记忆殿堂。

2025-09-1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360.html 1 3 农民企业家 斥资千万建“工业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