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庚
近年来,少子化的话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少子化,带来的学龄儿童减少问题,将会引发“教师富余”的恐慌。然而,在这场“生源危机”背后,实则孕育着教育转型的重大机遇——推行小班化教学。这不仅是应对学龄儿童减少的权宜之计,更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现行小学45人、初中50人的标准班额,与国际经合组织OECD国家小学21人、初中23人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传统大班额中,教师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堂互动往往沦为少数学生的“专利”,个性化教育难以真正实现。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教育变局,正在倒逼我们重新定义教育的本质。小班化教学恰在此时为我们提供了改革支点——它既能消解生源减少带来的资源闲置、教师富余等问题,又能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提出“大规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因材施教,始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之一。但班额过大,教师面对四五十名学生时,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推行小班化,将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降至二十多人,辅以人工智能的支持,不仅能实现因材施教,还能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
实施小班化,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有望带来更为显著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轻负担高质量,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为了实现这一要求,过去,我们一直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精准教学”上。推行小班化以后,就能一手抓精准教学,一手抓精准服务,让“教育即助长”变为现实。
义务教育小班化,也是教育公平性的一种体现。它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小班化教学还有利于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打个比方,召集成百上千人开会,座位设置必定会选秧田式,会议形式必定是个别发言、众人聆听。如果开会人数只有几人、一二十人,座位设置、会议形式一定会发生变化。这不难理解。许多有识之士、教育专家经常感慨,学为中心、深度学习、合作探究等先进教学理念,推行起来举步维艰。是老师们不听话,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吗?显然不是。问题出在何处?大班额是一个重要原因。推行小班化之后,学生人数少了,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必定会影响、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助推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最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
将学龄人口减少的挑战转化为教育升级的机遇,需要政策设计的前瞻性。推行小班化是一项重要举措,但肯定不是唯一举措。这场由人口变化引发的教育变革,终将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更高质量和更具公平性的新境界。因此,面对少子化、出生人口锐减等问题,我们要着眼与关注的是应对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政策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