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前些天,备受瞩目的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在这份代表中国科技界顶尖学术荣誉的名单中,宁波有5位候选人上榜。其中,3人来自高校,2人来自民营企业。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魏苏淮、蔡宗苇首次以新型研究型大学学者身份入围,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姚力军则以民营企业科技领军者的身份进入候选。这一变化,不仅折射出宁波科技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昭示着“院士之乡”的人才资源,正加速向创新动能转化。
如果说过去的“院士之乡”更多体现在宁波籍院士在数量上的优势,那么今年的名单则清晰地呈现一个质的飞跃。高校学者的入围,延续了宁波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从网上查找的信息看,宁波大学崔田教授深耕高压物理科学研究等领域,其团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此次入围,是宁波高校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硬核”学科持续深耕的体现。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魏苏淮,作为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领域的国际权威,曾获美国物理学会、材料研究学会会士称号;蔡宗苇则是质谱分析技术的全球顶尖专家,身兼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多重身份。这所获批创办不久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短期内即上榜两位院士候选人,印证了其“高起点、国际化”的建校理念,也反映宁波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投入正加速见效。
与高校学者的理论突破形成呼应的是,宁波的民营企业也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并将这些成果推向了国家级的评审舞台。2025年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领军人才新增专项名额,宁波的励行根、姚力军双双入选候选名单。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宁波民营企业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持续攻坚。励行根带领团队研发的核电密封技术,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攻破了发展核电站的关键技术;姚力军主导的集成电路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技术,支撑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他们的入围,不仅证明“科学家身份”不再局限于高校与科研院所,更标志着宁波民营企业已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创新引领者”。
无论是高校学者还是民营企业专家,他们共同成为今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宁波候选人的“核心力量”。而这些人才之所以能在甬扎根,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宁波这座书藏古今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孕育和积淀,已经具备了向更高层次科技领域进军的良好生态。从长远发展看,这些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不断涌现,将直接转化为宁波的创新资源,全面助推在甬高校的学科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加速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链升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院士之乡”的标签,正从“人才数量优势”转向“人才质量赋能”。新型研究型大学与民营企业专家成为候选院士的“新面孔”,标志着宁波的创新生态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高校提供理论支撑,民营企业验证技术价值,政府搭建合作平台,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宁波对科技人才的包容性与支持力,更可能为其他人才大市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从“院士之乡”到“创新之城”,宁波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政策,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是这一进程的阶段性注脚,更是未来宁波科技实力跃升的起点。当高校与民营企业的“双轨并进”成为常态,当本土院士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多地为发展赋能,宁波的“院士密码”终将解锁更广阔的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