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玲 刘霞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活化石”。宁波非遗底蕴深厚,朱金漆木雕的精湛、泥金彩漆的绚丽等,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近年来,宁波积极探索数字化路径,如通过3D建模记录传统技艺、抖音账号扩大传播、VR展厅增强体验,这些实践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应用浅层化,3D、VR深度融合不足;传播内容同质化,缺乏现代创新表达;受众参与度低,难达传承核心;复合型人才短缺、资源整合不足等,制约着非遗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为此,要更好运用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深化技术融合,提升保护精度
一是运用AI技术赋能非遗数据库。宁波非遗资源众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丰富。构建非遗数据库时,AI技术优势明显。如整理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资料,以往拍照、录像方式导致资料杂乱,而AI技术可对影像、文字、音频智能分类;机器学习算法能按风格、年代等对朱金漆木雕精准分类,便于检索。修复资料上,AI技术也有突出表现,像修复宁波走书音频,能去除杂音,让后人感受其魅力。
二是运用3D建模+AR技术实现虚实融合。3D建模可高精度还原宁波非遗实物。以越窑青瓷保护为例,3D激光扫描能捕捉其外形、纹理等特征,转化为数字模型,方便研究且避免文物损伤。AR技术将虚拟非遗内容与现实融合,在非遗展馆,观众扫描二维码,就能通过手机看到泥金彩漆作品的AR呈现,还能查看制作步骤等,增强参与感。如在梁祝文化园,游客借助AR导览,能看到梁祝传说场景再现,实现非遗从静态到动态互动传承的转变。
创新传播方式,贴近现代受众
一是做好“非遗+故事”短视频与直播,活化文化传承。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为宁波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宁波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宁波走书等非遗项目,背后蕴藏着深厚文化与传承人故事。例如,宁波走书传承人在短视频中不仅展示表演片段,还分享学艺时走街串巷的艰辛与坚守舞台的执着,让观众感受到传承背后的热爱;朱金漆木雕的直播则完整呈现选材、雕刻、上漆等工序,传承人边操作边讲解工艺的历史变迁、风格特点与文化寓意。这种“非遗+故事”的形式,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让非遗从高冷的传统文化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引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
二是开发非遗主题数字产品,贴近年轻群体。数字产品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载体。可结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创,比如以汤圆为原型,设计搭配“阿拉宁波”“赞嘞”等方言的表情包,让年轻人在社交中自然接触非遗;将越窑青瓷、骨木镶嵌等转化为数字藏品,借助区块链技术赋予独特性,满足年轻人对个性化数字产品的需求。数字藏品的限量属性还能激发收藏热情,促使年轻人主动了解背后的非遗,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构建互动生态,促进活态传承
一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打破传承壁垒。线上学习平台是扩大非遗传播的关键。如针对朱金漆木雕,可邀请传承人开设直播课程,涵盖工具使用、草图绘制、雕刻与上漆工艺等核心内容,配合图文并茂的数字教材,方便学员实时学习与课后复习;泥金彩漆课程则通过特写、慢动作等技术,清晰展示蛎灰采集、漆料调制、堆塑彩绘等细节。
二是建立用户参与机制,激发全民创造力。多样化参与机制能点燃公众热情。如举办“非遗创作大赛”,鼓励将宁波走书与现代音乐融合,基于越窑青瓷设计文创,既挖掘公众才华,也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开展“线上投票选推广方案”活动,展示骨木镶嵌等非遗的宣传方案供公众选择,投票过程也是了解非遗的过程。既增强参与感,又能根据公众喜好优化策略,推动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全民参与”,实现活态传承。
完善保障体系,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强化人才培养,打造专业梯队。人才是宁波非遗数字化的核心驱动力。本地院校可开设“非遗数字化”交叉专业,整合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联合非遗传承人、本地数字科技企业开展培训,内容涵盖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让技术人员深入理解非遗内涵,避免文化流失,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
二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协同效能。当前宁波非遗数字化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亟须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宁波非遗数字化联盟”。联盟可整合各地非遗资源,如海曙宁波走书、鄞州骨木镶嵌等,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避免资源浪费。建立统一资源库和数据标准,涵盖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实现共享查询。
三是促进资金多元化,增强发展动力。非遗数字化需大量资金,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可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合作,如文创企业参与泥金彩漆数字化建设,开发数字藏品实现共赢。设立公益基金,资助濒危项目数字化抢救与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投入机制,为长远发展注入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