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杨 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两步走”目标:2027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四个基本建成”。在此引领下,近期召开的全市教育强市建设大会,全面开启教育强市建设新征程。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教育作为“引擎”与“根基”的双重使命——既要强基固本,更要扛起先行探路的担当。立足宁波教育强市建设和全域创新型城市目标,可以从五个维度,深入思考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宁波智慧。

把握政治属性,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坚持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谋划和推进教育工作。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加强学段衔接、内容贯通、资源共享,确保育人目标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全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根脉”资源,为立德树人注入本土精神动力。二是深化课程改革。高质量实施“4个100”思政课改革创新任务,强化课程思政在各学段、学科、专业的全覆盖,高标准打造“四明传习”大思政工作品牌。三是拓展育人载体。常态化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教育,探索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

突出人民属性,提供优质特色资源

以“甬有优学”全生命周期教育服务品牌为引领,致力于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层次性跃升,满足不同学生禀赋的个性化供给。强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同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同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聚焦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共富。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确保7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城乡初中学校,显著提升薄弱初中和农村学生享受优质高中的机会。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特殊教育普惠融合发展,让“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现实。二是赋能个性发展,打造多彩教育。改革育人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兴趣、选择适合路径、激发内在潜能。三是服务终身学习,拓展城乡发展。面向农村居民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兜住教育公平底线,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强化战略属性,推进高水平育人

高水平育人是教育转型的核心任务。通过市域基础教育改革试点和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普惠公平与个性赋能。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宁波重大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

一是变革育人方式,构建现代化教育新体系。重点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综合评价、分层走班等综合改革,强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打破学段壁垒,优化全链式人才成长路径。二是拥抱数字智能,打造无边界智慧教育新生态。推进AI及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推动校园物理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融合。三是强化科创引领,锻造服务发展新引擎。加快“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新双高”建设,加快“现场—产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和谐发展,完善多元化评价

深化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疾,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型多元评估体系,通过智能化、精准化、过程化的督导评估,加快形成可推广的“高质量教育督导评估宁波经验”。

一是破除单一评价,激发师生活力。学生评价重素养与潜能,关注学生的独特禀赋与成长过程,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教师评价重育人过程与成效,不以分数定业绩。学校评价重内涵与特色,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二是深化结构改革,拓宽成长通道。优化高中教育供给结构,深化普职融通,扩大综合高中招生,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实施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支持政策,引导特色发展、争创一流。三是创新评价技术,促进智能督导。运用大数据精准绘制学生综合学习画像,生成可视化“能力图谱”。

深化优质均衡,构建教育共同体

构建教育共同体,是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层级城乡壁垒、缩小区域校际群体差距的重要举措,确保乡村教育、薄弱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通过数字化赋能共同体建设,构建泛在互联、智慧共享、协同共生的教育新生态,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一是创新共同体模式,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名校新校与跨学段衔接贯通校际协同体、区域与城乡教育区域协作体、产教与院校跨界融合体、师资与教研专业发展体、校家社育人协同体,推动核心要素的全域互动与优质辐射。二是强化全纳保障,守住公平底线。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切实保障教育起点公平。高标准建设区域中小学生成长支持枢纽,聚焦学生成长关键节点,提供个性、精准服务。三是依托数字技术,拓展共享格局。构建覆盖全域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枢纽,实现城乡学校共享AI赋能的优质课程资源库和虚拟教研空间。【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4SC19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5-09-16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149.html 1 3 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