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锟垚 林雄斌
低空经济一般是指在1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或无人航空器开展载人载物等多场景多样化飞行活动,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从而推动航空技术与多种经济活动、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份,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800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今年4月,浙江省发布省内11个低空经济“先飞区”,鄞州区成为入选试点地区之一,为宁波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模式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关键政策环境和实践平台。为此,要把握政策、发挥优势,明确主攻方向、找准细分赛道,把低空经济培育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发展低空经济的政策演进
我国低空经济的政策体系经历了探索起步、局部试点到战略推进的深化发展过程。
自2011年国家持续推进空域管理改革以来,就不断深化低空开放空域试点。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强调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出台,根据航空器飞行规划和性能要求、空域环境、空管服务内容等要素,将空域划分为管制空域(A-E类)和非管制空域(G、W类),其中1000米以下通常被划定为低空资源区域,部分300米以下空域设置为豁免报批区域,有效扩大低空经济发展的空间范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标志着低空经济政策进入国家战略新高度。根据工信部、科技部等于2024年4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将深度介入生产生活各过程、各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
此外,国家层面建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成立低空经济司,各省份积极响应推动地方低空经济政策与协调发展机制。例如,四川、海南、湖南等省份率先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推动军民融合与高效监管体系建设。深圳、上海、广州等低空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城市陆续出台低空经济专项扶持政策和相关法规,以空域开放、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标准制定为主要措施,构筑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综合政策框架。
宁波低空经济的实践探索
宁波在基础设施、制造产业、应用场景、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目前约有17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并制定了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的战略目标。
首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强调区域内政府、产业界、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以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创新能力。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通过低空无人航空技术的引入和发展,有效促进技术和产业的跨界融合,成为低空经济创新网络的关键新兴节点。宁波在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政产学研有效互动的创新格局,如共建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推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速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等。
其次,低空经济作为创新产业生态,通过链接航空技术、物流产业、数据服务等多个产业技术领域,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宁波积极打造产业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共用测试设施和信息共享平台,加速构建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开放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产业链企业的协作互动,促进资源流动整合和联合创新,增强产业体系韧性,如发挥其在应急管理、医疗救援、供应链保障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我市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特色开展低空经济差异化探索。如鄞州区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创建通航科创走廊,致力于推动产业高端化与创新化发展。慈溪市则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建立动态智能的低空空域监管平台,提高区域治理能力与效率。前湾新区重点布局无人机物流及城市空中交通产业,构建智能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无人机调度平台,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联动与协同发展。
宁波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
低空经济的兴起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低空经济+”的增长新动力和产业转型路径。随着空域管理、低空资源与低空经济等政策环境优化、关键技术突破与监管体系完善,我国低空经济将逐步迈入高质量、可持续、规范化的发展新阶段。宁波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行先试区,应不断把握低空经济高知识密度、高技术突破、高协同研发、多场景应用等特点,未来优化发展路径可在治理平台、法规完善、空域改革、产业培育等持续突破,加速低空经济“空间、技术、产业”的一体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空域管理效率。二是加速政策法规制定与体制机制优化,培育宁波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快空域资源配置优化,建立长效的分类分级监管体系,确保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四是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电池续航、通信安全等瓶颈,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如研发、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等)、中游(载荷、低空产品、地面系统等)、下游(低空经济+物流、农业、旅游、应急灯产业融合)等持续培育集聚低空经济产业体系。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