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燕/文 顾玮/摄
鳓鱼身薄骨细,鳞光闪耀,肉质鲜嫩,油脂丰富,有“海里最鲜的鱼”之称。这样的鱼偏要拿去盐渍卤浸,经时间酵酿,终成一道色泽黄亮的绝味——三抱鳓鱼。
三抱鳓鱼的诞生跟从前水产品储藏保鲜设备落后有关,鳓鱼旺发时,成千上万吨,加工方法无非晒成鲞,再有就是腌成咸鱼,而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人们逐步完成了从咸鳓鱼到三抱鳓鱼的技术升级。
三抱鳓鱼的“抱”是本地俗语,意为腌制。正宗的三抱鳓鱼要用食盐三次包裹鲜鳓鱼,至少历时三个月方能完成。其制作流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耗时长,非经验丰富的老手不可,就连所用的腌制桶、缸、护鱼竹片、压鱼石头等也甚有讲究。如,桶和缸一般为祖上所传,压鱼石必得是经海水长期浸润的咸水石头。总之,腌制三抱鳓鱼,每一个环节的推进、每一种器具的应用,均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味道定然不纯正矣。
制作三抱鳓鱼,原材料越新鲜越好。用通鱼竹棒自鳓鱼鳃孔慢慢穿入,经腹腔直通肛门,这道工序一为通气,二为灌盐。通气过的鱼被一一摊平,先挖破鱼眼,让液体流掉,以防眼部腌不干,挖时忌破坏眼膜,影响鱼体美观。再抓一把盐,四指从鱼尾逆鳞向头部推擦至鳃部,拇指则塞盐进腹腔。翻过鱼,推擦另一面。擦盐看似简单,实则深藏玄机,盐既要均匀揉进鱼鳞之内,又不能损坏鳞片,用盐量、推擦力度等完全凭感觉和经验。鱼进桶前,得往桶里均匀撒盐,接下来,将鱼头朝里摆放,鱼体互相侧叠,鱼体的斜度、堆叠的厚度等须恰到好处,不留缝隙。层鱼层盐,摆完,形如巨大的花瓣,而后撒封口盐,压上石块。
至此,“一抱”才算完成。“二抱”时,先倒尽“一抱”挤压出的“血卤”,依前法加盐,盖竹帘片,继续以石块压实。“三抱”主要是为了巩固鳓鱼的色、味、形等,起码等待一个月。各道工序的时间间隔不一,视具体情况而定,制作者边观察边进行,一个细节不够严谨,轻则口感欠佳,重则前功尽弃,
历经三个月腌制及重石挤压,鳓鱼体内的绝大多数水分已被耗尽,成品干燥、平整、硬挺,表皮金黄,内里浅粉。出盐堆却不咸,受重压而不柴,在无防腐剂和非冷冻前提下,能长期存放于自然环境中不变质不走味。
三抱鳓鱼专治食欲不佳。夏季暑气蒸人,岛上常有人疰夏,精神恹恹,体重骤减,三抱鳓鱼便适时出场了。捞一条上锅蒸,无需放任何调料,光凭那股深沉、倔强、诱人的醲香就能撩得人魂不守舍。用筷子一夹,鱼肉即成丝条状,其肉质细韧,沙而不糙,松而不散,入口即化。初尝醇厚、咸糯,随即由咸转甜,因甜生鲜,吃着吃着,竟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微醺感。一口咽下许久,亦总有一丝甘甜回绕齿颊,如海潮退去后留给沙滩的余韵,回味绵长。此菜比较费大米饭,胃口一下子被打开后,很容易刹不住。
三抱鳓鱼稍稍洗去表面盐粒,切块,与冬瓜加水烧开,焖熟,即为夏日里的解暑开胃汤。此汤微微泛着淡黄,冬瓜片半沉半浮,晶莹剔透,像是浸了水的白玉。鳓鱼块的边缘处微微翘起,露出里面淡红的鱼肉来,一碰,丝丝缕缕地漾开。冬瓜清鲜,恰好中和了鳓鱼的咸重,像泼辣女子变得温润起来。一碗下肚,汗水冒出,整个人舒爽不少。
昔时,过年过节可少不了三抱鳓鱼炖蛋这道当家大菜。一盘端上来,吸引人的首先是它的颜值,一条金光闪闪的鳓鱼旁静静卧了两个蛋,蛋凝块,鱼回软,蛋上浮着黄澄澄的鱼油,鱼下渗出乳白色的蛋液。咸鱼与鲜蛋,海味与家味,看似粗鄙,实则精妙,两者在这小小一盘中同心协力,一不小心搭成了一道名菜。食客往往先尝蛋,后食鱼,蛋里含着鱼之咸鲜,肉里掺了淡淡的蛋香,最好都蘸一下汤汁再入口,那种混杂的味道如波浪般层层叠叠,霸道中有克制,有余地,浓淡相宜,风味独特。
制作三抱鳓鱼顺带附送了一款著名的卤汁——鳓鱼卤。鳓鱼卤指“二抱”后的卤水,以高档佐料的身份入缸保存,油光闪亮,营养丰富,有一股独属于海味的浓郁鲜香。那时候,岛上谁家没储藏些鳓鱼卤呢?此卤可比酱油百搭多了,使荤菜素菜更入味,羹汤更鲜美,还诞生了个绝配——海蜇揾鳓鱼卤,下酒佐餐俱佳。一片海蜇浸入琥珀色的鳓鱼卤中,从此柔韧中暗藏锋芒,在齿间脆生生迸裂时,卤汁的咸鲜如潮汐漫涌,却又被海蜇自身的爽口微妙地抵住。待滑入喉底,鳓鱼卤之味又仿佛深潜的鱼儿般浮了上来,在舌尖上久久逗留。
三抱鳓鱼将用盐腌鱼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匠心难得。如今,此技艺几近失传,市面上所售的所谓三抱鳓鱼只能算作简化版,工序减少,时长缩短,器具随意。为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盐的用量也变得更谨慎。简化版三抱鳓鱼一般以七日为“一抱”,一个月内即出成品,品质上难免逊色,却也能聊以慰藉。
三抱鳓鱼如某些老传统,正与我们渐行渐远,然而那用粗盐和时光腌制的旧年滋味,早已融入了血脉,怎会真正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