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鄞县的海洋认知与涉海治理

白斌 普欢

在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鄞县知县任期是其海洋认知形成与治理实践的关键阶段。作为内陆士人初临滨海之地,王安石通过实地勘察、政务实践与诗文创作,完成了从“旁观者”到“海洋治理者”的身份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其对海洋的整体印象和情感,更奠定了其日后变法中重视民生经济、倡导因地制宜的施政理念。

王安石施政鄞县期间的海洋认知

王安石在知鄞前未曾涉足沿海地区,其对海洋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典籍文献与他人经验。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他正式履新鄞县,在完成与前任官员的交接及向明州府报到等例行公务后,海洋元素开始深度融入其施政实践。

履职伊始,王安石便与两浙转运使杜杞在鄞县城南宴饮,并作《同杜史君饮城南》一诗。诗中“风吹江海县”的描绘,既指姚江、甬江在鄞县交汇后东流入海的自然景观,也暗含着这位内陆官员对海洋的初体验。此后,他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与实地考察,逐步构建起对海洋社会的认知体系:在余姚考察期间,他与县令谢景初探讨治水方略,对海塘抵御潮汐的功能形成直观认识;十一月七日至二十日的全县巡视中,他亲赴灵岩山麓的石湫壑望海,萌发“谋作斗门于海滨”的治水构想。这种认知转变在其公文中多有体现,《上运使孙司谏启》中“恪次海滨”的谦逊表述,《有启上新知明州王周》里“窃听海濒之谣”的务实态度,均反映出海洋已从地理概念转化为其治理对象。

庆历八年(1048年)七月,谢景初主持修筑余姚海塘时,王安石亲撰《余姚县海塘记》记录工程细节,展现其对海防设施技术要点的熟稔。这种认知深化更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皇祐元年(1049年)他赴翁山(今舟山)公干时所作《秃山》,以政治寓言形式影射海疆治理的复杂局势;同年创作的《收盐》诗,则以“海中收盐今复密”等句直指盐政弊端。其海洋诗作呈现多维视角,《泊姚江》组诗既有“潮汐自东西”的客观描摹,亦有“山如碧浪翻江去”的审美观照;《寄石鼓陈伯庸》中“鲸海无风白日闲”的意象,更隐喻着海洋社会的生存哲学。离任时所作《铁幢浦》中“日斜来往看潮生”的追忆,恰与其初到任时的海洋初体验形成时空呼应。

王安石在鄞县的海洋认知,呈现出清晰的递进轨迹:从对海洋景观的诗性捕捉,到洞察海洋与县域发展的内在关联,最终聚焦于滨海民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这种认知转化直接投射于其施政实践,无论是盐业管理中的制度反思,还是水利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均体现出海洋因素对其治理理念的深刻塑造。

王安石施政鄞县期间的海洋举措

北宋时期,宁波沿海盐场处于持续开发阶段,王安石作为鄞县行政长官,其施政重心不可避免地与盐政产生交集。食盐既是民生必需品,亦是朝廷重要财源。尽管鄞县本不产盐,但在北宋盐业专卖体系下,地方州县承担着食盐流通管理职责。《宋史》载,“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实行官卖、通商并行制度,但私贩禁令始终严格。两浙路盐民由官府招募,包括流民与军士,生产工具资金均由官方供给,所产盐需按官定价格全部售予官府,严禁私售。宁波地区的食盐收购或直接在盐场进行,或在州县盐仓完成。

基于北宋盐政体制,王安石的日常政务必然涉及食盐流通管理。其兄王安仁在皇祐二年(1050年)任江宁府盐院监当官的经历,使王安石对盐政运作有更深入的认知。其诗作《收盐》以“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起笔,生动描绘了当时舟山盐民以煮盐法生产的场景,揭示了海水煮盐与刮鹻土淋卤并行的传统工艺。当时宁波盐场官收价为每斤4文,官府低价购入后高价转售商民,这种垄断经营直接催生私盐贩运。至熙宁年间,私盐泛滥已严重冲击官盐销售,这从侧面印证王安石任鄞县时期私盐问题的历史渊源。

面对两浙转运使孙甫在庆历年间推行的“购捕赏钱”政策——即鼓励士民告发私盐贩卖并给予奖励,王安石在《上运使孙司谏书》中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此举将引发三大弊端:其一,“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奖励告发会败坏社会风气;其二,“广诛求之害,急较固之法”,严刑峻法将激化官民矛盾;其三,“以失百姓之心”,最终导致“官盐之数不增反减”。他特别指出,在明州这样的产盐区,民众为盐利争斗已屡禁不止,以钱诱民告发必将滋生诬告之风,迫使良民变卖田产应对诬告,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支出。

在水利建设领域,明州“濒海枕江”的地理特征使海塘修筑成为要务。奉化江、余姚江、甬江在三江口交汇,海潮上溯常引发洪涝灾害。隋唐以来,地方即通过水利工程阻咸蓄淡,宋代延续此传统。王安石在任期间,多次实地勘察水利设施,《两浙海塘通志》记载其“起堤堰,决陂塘”的治水实践,其中定海塘的修筑影响深远,明代海盐县陂陀塘即仿效其式,获称“荆公塘”。他主持修建的定海县王公塘,西起孔墅岭,东抵穿山,形成横亘海岸的防潮屏障,后世高石塘、金公塘等工程均以此为基础。穿山碶工程更具创新性,该工程结合山岩堤防与水闸,既阻海潮又蓄淡水,据明嘉靖《定海县志》载,其“阔三丈六尺,高三丈”的规模,展现了宋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庆历八年(1048年)谢景初修筑余姚海塘时,王安石作《余姚县海塘记》详述工程细节,印证其对海塘技术要点的熟稔。这些水利建设与盐政改革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王安石在鄞县的海洋治理体系。【本文系宁波市文化工程项目“王安石与宁波”(WHND2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为宁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宁波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大学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点研究生)

2025-09-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5675.html 1 3 王安石在鄞县的海洋认知与涉海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