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顾佳诚 王佳辉
通讯员 丁薇敏 吴倩 应霭霖
宁波北郊,坐落着全国石墨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
近日,记者走进创新中心展厅,创新中心及其孵化企业的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映入眼帘。
“对于石墨烯技术创新而言,突破永不止步,我们唯有持续前行,才能切实肩负起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的使命。”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主任刘兆平说。
“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服务于工业领域新应用、服务于民生福祉改善”,这“三服务”理念,常挂在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员工的嘴边;员工衣服上印着的“让石墨烯走进生活”,则更直观地表明了他们的决心。
2018年,刘兆平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22年,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立后,创新中心工会以刘兆平为核心组建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在该工作室中,科研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动人故事不断上演。
比如,超高压液流磨是物理法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以前,国产超高压微射流设备压力仅能达到200兆帕,而进口设备压力虽可达400兆帕,但单台价格要上千万元。
2016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启动相关研发工作。2022年,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将已退休的某高级工程师返聘回岗位。
研发团队屡败屡战。去年,在一次实验中,一根直径约50厘米的中空钢管被超高压液流崩裂,这意味着这项研发失败了,已耗资数百万元的项目被迫“停摆”。
但刘兆平发现,这名老工程师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仍在默默钻研技术。他对刘兆平说:“再给我3个月,如果还不成功,我就彻底放弃。”
正是这最后的坚持,让研发工作迎来了转机。去年11月,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研制出用于石墨烯物理剥离的工业级超高压液流磨。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其工作压力提高一倍,设备制造成本却降低一半,小尺寸石墨烯微片制备效率也大幅提升。
这些年,该工作室不仅是一个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是一个人才“孵化器”,培育着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和产业工程师。
“我们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了一套以实战为导向、注重传承与成长的人才孵化体系,为石墨烯产业的未来储备核心力量。”创新中心工会主席陈皓介绍。
工作室建立了“名师带徒”机制,打造了“烯创家园”烯创悦享会平台,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带教,将隐性的科研经验与技术诀窍系统化、显性化地传递给年轻人。
今年以来,创新中心已举办多场“烯创悦享会”活动,由各创新团队负责人亲自授课,分享实战经验与失败教训,帮助年轻人快速跨越从理论到实践的门槛。
同时,该平台链接法律从业者、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外部资源,在经验分享中融入多元视角,以拓宽年轻人的眼界。
此外,工作室高度注重“在项目中锻炼人”,28个创新项目均积极吸纳青年科研人员参与,甚至鼓励他们牵头负责某一技术模块。许多年轻人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
为拓宽人才培养通道,工作室还与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宁波技师学院等多家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目前,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的28个创新项目团队覆盖电热烯、烯电池、导热烯、烯涂层等多个领域,已形成技术成果26项,申请专利275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8项,实现技术成果转移扩散32项,服务企业超330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