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银凤 见习记者 冯姝涵
今年正值宁波考古70周年,宁波推出一系列举措为其“庆生”,包括启动系列纪念活动、发布《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揭牌王巍文化大师工作室,以及策划特展“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宁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等。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围绕宁波考古重大成果、文明探源工程进展及成果转化等议题,分享了深刻见解与未来愿景。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期至4期首席专家,王巍表示,宁波考古70年来,成果丰硕、意义深远。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证据,其中,7000年前的稻作、漆器、干栏式建筑和榫卯结构等,展现了先民非凡的智慧。井头山遗址则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上溯至8300年前,遗存埋藏于地下10米,出土遗物丰富多样,令人震撼。田螺山遗址多角度补充了河姆渡文化研究,重现先民生活图景。大榭遗址作为国内最早的制盐遗存,是4000多年前我国海盐起源的重要实证。
8月22日,《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的发布,标志着宁波地域文明研究进入新阶段。
“从2002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至今,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框架,但各区域在文化、社会、物质、精神与制度层面的具体发展进程,仍亟待深入探索。”王巍指出,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创新性在于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制定了扎实的实施方案,堪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区域版”和“缩小版”。
该方案系统设置了文化谱系、环境变迁、知识系统与精神信仰、聚落考古与社会发展、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环境等课题,并紧密结合宁波本地特色,例如人地关系、海洋资源利用,以及面向海内外的迁移与交流等。
《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规划纲要(2025—2030)》提出构建文明研究的“宁波范式”,王巍对此充满期待。他指出,宁波率先制定了多学科交叉、开放协同的实施方案,真正示范了区域文明探源应如何推进。该工程联合数十家单位,秉持立足宁波、面向全国的宗旨,王巍期望其为全国区域文明研究树立样板。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宁波在中华文明探源与对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王巍指出,宁波的海洋文明史具有世界意义,是对外传播的关键切入点。他提到,早在8000多年前,井头山先民已能乘船捕鱼,证明了中国先民卓越的近海航行能力。从8300年前的海洋资源利用,到唐宋时期成为国际港口,再到越窑青瓷远销海外,宁波展现了中华民族向海而生、开拓海洋的悠久传统。这些实物与历史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能够以生动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推动考古成果走向公众方面,王巍深有感触。以往许多重要发现“藏在深闺人未识”,很多遗存鲜为人知。他回忆,早年博物馆门庭冷落。而今展览日益亲民,阐释更通俗,数字技术赋予展览温度与趣味。最令考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热”让考古成果真正被公众喜爱、理解和共情。
王巍认为,将宁波打造成中华文明探源成果的“转化示范区”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目标。他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20多年来,仍缺乏系统展示众多遗址与文物成果的大型展览,协调难度较大。宁波在地域文明探源实践中,可率先推出示范性举措,如编写辅助教材、策划通俗易懂的专题展览等。宁波的考古内容具有国际传播潜力,例如7000年前的榫卯技术,远超同期其他地区的捆绑工艺;太阳神鸟崇拜及其艺术表达,也易于引发跨文化共鸣。借助这些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王巍坚信,宁波在这方面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