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惠兰
“我们谱写的曲子,能上‘桃花歌’的众筹音乐会吗?”
前天,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以“心愿,盛世如你所歌”为主题的众筹故事音乐会。昨天,记者就收到了第一份回应——宁波海曙区望春街道“春芽计划”作曲班的朱颜书、黄天玥、陈泓霏等7个小学员,在指导老师柴昀喆的带领下,不仅积极谱曲,响应众筹故事音乐会,还给邬大为写了一封信。
信中,孩子们以少年视角解读经典,用童真笔触、少年音符回应老艺术家对家乡的深情呼唤。
一纸信笺,连接几代人的“桃花记忆”
“邬爷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我们从小就听爷爷奶奶哼唱过……”信的开头,孩子们的文字勾勒出温暖的传承场景。
对这些孩子而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曾是祖父辈口中哼唱的旋律,是模糊的“老歌”符号,直到柴昀喆在课堂上为他们揭开旋律背后的故事。
“当年,邬大为顶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来到边防前线,战士们的一句话让他铭记于心——‘身后是祖国,是千万朵盛开的桃花,再冷也绝不后退’……”作为海曙区文化特派员,柴昀喆在作曲班的第一堂课上,就把老艺术家的创作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现在终于明白这首歌为啥既好听又有力量,因为背后有战士们守护我们的家国,有他们扛着枪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团圆。”就读于海曙区外国语学校五江口校区六年级的陈泓霏说,原来音乐不只是好听的声音,它还会讲故事、表达感情。
小学员马诗雨说,原来这首歌藏着每个人对故乡的爱、对和平的珍惜,还有对战士的敬意,“四明山的翠绿、奉化的桃花,这些我们都见过呀,可以写成音符告诉邬爷爷”。
这份“桃花记忆”,早已在家长的青春里扎了根,如今又通过音符传到下一代。
小学员黄天玥的妈妈说:“我的爷爷、奶奶、外婆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们家的‘传家歌’。”
小学员邱安岚的妈妈说,最近女儿常拉着她讨论“怎么用音符写幸福生活、感谢解放军叔叔”。“这些家国故事通过音乐传给了孩子,真好”。
“众筹故事音乐会,我们也想参加”
“看到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众筹故事音乐会,我们也想参加!”小学员朱颜书的话,说出了7个孩子的心声。
对他们而言,这场音乐会是把自己谱的旋律唱给邬爷爷听的机会,是少年心意的“投递站”。
柴昀喆介绍,孩子们集体创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时,你一言我一语,把对家乡的爱谱进旋律里:“开头用长音吧,像‘重回’时慢慢想起家乡的感觉!”“副歌要欢快一点,桃花盛开应该是很喜悦的事情!”“这个升号就像给旋律加了点阳光,让‘桃花盛开’的感觉更明亮了!”
“作曲不是明星的专利,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情感翻译’。”柴昀喆用通俗的比喻打破孩子们的固有认知,“就像写日记用文字,作曲就是用do、re、mi记录所见所想。”
“四明山的风可以是悠长的长音,奉化江的浪能化作跳跃的切分音……”柴昀喆以“音乐创作的三把钥匙”为主题,从旋律、节奏、情感表达三个维度拆解作曲奥秘,让孩子们明白“作曲不是高深的魔法,而是用音符讲故事的语言”。
小学员陈新壹以前总觉得“写歌遥不可及”,如今在笔记本上写满了感悟:“柴老师让我知道,只要有想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
孩子们在创作中成长。陈泓霏说:“这是我们的家乡,我想让邬爷爷‘听’到现在宁波美丽的样子。”
柴昀喆也对陈泓霏的创作赞不绝口:“她的旋律既充满朝气又浪漫,主歌段落特别打动人,能听出她对家乡、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7天的作曲学习,孩子们从试唱旋律到用电脑软件编辑音符,全程投入。
“这些旋律或许不够成熟,却满是少年的赤诚。”柴昀喆说,孩子们的乐谱还在一遍遍修改,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时代心愿”的宏大,却用最纯粹的方式,把对家乡的热爱、对军人的敬意、对老艺术家的回应,写进音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