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课

蔡荣根院士开讲 彭桓武与科学家精神

同学们专心聆听。(沈莉萍 摄)

蔡荣根院士开讲。(沈莉萍 摄)

记者 沈莉萍

新学期如期而至。8月31日,宁波中小学生迎来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科学第一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以《物理天工总是鲜》为题,为宁波学子开启了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精神厚度的知识盛宴。

宁波市奉化中学、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海曙区洞桥中心初级中学、海曙区李兴贵鄞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学生现场聆听,全市其他中小学生则通过线上直播同步收看,共同感受科学的魅力与科学家精神的力量。

“千里有缘相识,二十四年前今日,风静已时迟,怜暮两情洋溢。寻觅,寻觅,山坳幸存鲜赤。”《物理天工总是鲜》源自“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的诗文集,蔡荣根院士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回溯彭桓武先生的传奇一生,向同学们生动诠释了胸怀祖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等科学家精神。

彭桓武先生天资聪颖,曾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恩。在与爱因斯坦的通信中,波恩盛赞“中国人彭桓武尤其聪明、能干,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波恩在晚年回忆中也提及,彭桓武与杨立铭、程开甲是他最有才华的三位中国学生,虽彭桓武“不修边幅,看上去像个农民”,却难掩其卓越的科研天赋。

即便拥有如此优越的学术背景与发展前景,彭恒武先生始终心系祖国。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坚定踏上回国之路,那句“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至今仍振聋发聩。

1947年,他先后收到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聘书,最终选择前往云南大学任教,此后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工作,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在国家核武器研究的关键时期,彭桓武更是挺身而出,成为核武器理论研究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普及量子力学知识,随团赴苏联学习反应堆理论,回国后又潜心讲授核工原理等课程,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与理论基础。

“我学我爱,我行我素,幸运屡遇,友辈多助。”科研是彭桓武先生一生的挚爱,他曾坦言,“回顾我这一生,对自然界有广泛的兴趣,对人世纠纷及早躲避”。

即便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他依旧保持着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当“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同事将奖章送去时,他坚决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1996年,他将何梁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用于设立“彭桓武纪念赠款”,分赠给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事业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更令人动容的是,遵照他的遗嘱,其遗体献给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50万元人民币工资积蓄捐赠给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所藏图书也全部捐给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彭恒武先生用一生践行了科学家精神,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榜样。

近距离听院士讲述科学家精神,孩子们展现了极高的热情与专注。他们眼神明亮,脑海中不断迸发着对科学的好奇与疑问。

在互动提问环节,有学生向蔡荣根院士问道:“学习量子力学如此艰难,您为何迎难而上?初衷和信念是什么?”

蔡荣根院士耐心解答。他表示,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特质,了解自然、探索自然规律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量子力学正是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基石。

“梦想总是要有的。”

“追求真理,是人类永恒的动力。”

蔡荣根院士说道,当初提出量子力学时,也未曾想到它会有怎样的实际用途。如今我们生活中的激光、半导体、无线电、通讯、电脑等,都离不开量子力学的支撑,这便是科学的价值与力量。

蔡荣根院士还和孩子们分享了科研感悟。他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真正感兴趣,才能拥有内心的驱动力,若缺乏兴趣,在科研或学习的道路上很难走得长远。不过,他也提到,兴趣并非一成不变,但当兴趣与追求、使命相结合时,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支撑人们克服困难、不断奋斗。

针对“追求兴趣时遇到困难该如何克服”这一提问,蔡荣根院士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心态要好,不要指望每一件事都能成功。有兴趣,坚持去做这件事!”

这堂有意义的“科学第一课”,不仅让宁波中小学生了解了彭恒武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的伟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

2025-09-02 科学第一课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3611.html 1 3 蔡荣根院士开讲 彭桓武与科学家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