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第一课

从“救生圈”院徽读懂烽火大爱

舞台剧《泰清钟声》。(通讯员供图)

记 者 沈莉萍

通讯员 乌雯雯 沈晓萍

裘保莉 沈佳梦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宁波各中小学将“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国防教育”的滋养,悄悄融进了“开学第一课”里。

“原来80年前的小朋友,是佩戴着这样的‘救生圈’院徽得到保护的!”8月31日,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们,胸前别着复刻自1938年的纸质“救生圈”院徽,走进学校的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

这枚小小的院徽,成了他们读懂《强国复兴有我 梅华精神启航》“开学第一课”的“钥匙”。

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向同学们讲述了竺梅先、徐锦华夫妇在战火纷飞中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保护600多名孩子的故事:

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街头满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奉化籍爱国实业家竺梅先联合社会力量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选址奉化莼湖泰清山废弃古寺,为孩子筑起避风港。

竺梅先投入巨资,从上海调运建材、课桌椅、教材、乐器甚至数千册图书。短短数月,破败的寺庙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校园:教室、寝室、图书馆、医务室、操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1938年9月,第一批灾童穿上崭新的蓝布背带裤、白衬衫,胸前别着这枚“救生圈”院徽,开启了新生活。院徽中间一个巨大的救生圈,象征着拯救灾童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守护孩子,竺梅先耗尽心血:他自己担任院长,负责统筹资源与社会联络,妻子徐锦华任副院长,主管日常院务与教育管理。他邀国际友人任董事为教养院“护航”,抵押纸厂、轮船公司股票填补经费缺口,在粮荒时奔波浙南筹粮,真正做到了毁家纾难,散尽万贯家财。

1942年竺梅先弥留之际,仍叮嘱“一定要把这些孩子抚养下去,直至他们能自立为止”。

国际灾童教养院虽然只存在短短5年,却影响了600多个孩子的一生。如今,这枚“救生圈”院徽,仍在默默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大爱与坚守。

随着舞台灯光亮起,尔仪小学编排的舞台剧《泰清钟声》上演。小演员们将战争中竺氏夫妇创办教养院的艰辛历程搬上舞台。“原来英雄不是超人,他们只是在黑暗中举起火把的普通人!”学生刘一姗激动地说。

尔仪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春萍表示,“我们把家门口的红色故事搬上‘开学第一课’,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让立身报国的爱国情怀不断传承下去。”

宁波其他学校也以多样形式上好“开学第一课”:

9月1日,海曙区“思政首课”通过“实地参观+云端学习”,让学生感悟开明街鼠疫惨案历史;镇海区中心学校以红歌邀请函为“见面礼”,师生共唱《卢沟谣》传承爱国记忆;镇海中学依托校内的20余处历史遗存,常务副校长沈虎跃用校史英烈故事引导学子审视自身与社会、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北仑区蔚斗小学则以林勃烈士和校园内的“英雄树”——沙朴树诠释“向阳精神”,并让师生拼出中国地图,许下新学期愿望。

一堂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让历史照进现实,将爱国情怀深植孩子心中,为成长绘就永不褪色的殷红底色。

2025-09-02 爱国第一课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3610.html 1 3 从“救生圈”院徽读懂烽火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