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孙肖
通讯员 陈红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84岁的李纯和小心翼翼地从收纳包中取出他的“宝贝”——一架价值2万多元的大疆M3无人机。“2020年买了第一台,用了一年多觉得画质不够好,干脆加钱换了最新款。”李纯和告诉记者。
43年的摄影生涯里,李纯和的设备从胶卷相机更迭到数码相机,再到如今悬停在空中的“眼睛”。为了拍摄郭巨总台山的全景,他曾扛着设备爬上山顶。现在,无人机轻松掠过风车公路,将万亩花海收入镜头。他笑着说:“想拍什么就去找角度,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李纯和所在的岩河摄影社,60多名成员中,60岁以上老人占九成,拥有无人机的有十几人。他们组队奔赴福建霞浦滩涂、兴化千垛油菜花田,甚至远征云南元谋土林。人均1万元至2万元的设备投入已成常态,更有人为置换设备豪掷数万元。“好作品需要好设备打底。”李纯和抚摸着相机镜头说,“这也许就是快乐的代价。”
而62岁的钱美珍更把这种快乐“玩”成了生活方式。今年7月,她刚结束一场历时9天的川滇摄影之行——两位退休老人与一对年轻母女自发组队,行李箱滚过红土高原,镜头里装满彝族女孩马尾辫上跃动的金光和元谋土林蒸腾的热气。“2017年退休后才正式学摄影,现在根本停不下来。”尼泊尔、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她的相机伴着她穿越山海。
这些银发族蓬勃的创作热情,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能量。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年会员的年度开支清晰地呈现“专业培训、设备升级、采风旅行”三大核心板块。这种消费结构,彻底扭转了社会对银发群体“只看价格、追求廉价”的固有认知。“老年人其实非常愿意为‘创造价值’和‘提升体验’付费。”该负责人说。
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宁波本地的摄影产业形态也在发生深刻转变,正逐步从单纯的设备销售,扩展至涵盖教育培训、旅行定制、社交互动的综合服务生态。面向银发群体的无人机操作培训课程名额紧俏,一座难求;虽然价格高于普通旅游团,但专为摄影爱好者设计的定制化采风路线却频频爆满。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摄影+助农”的新模式也应运而生。例如,钱美珍在攀枝花拍摄期间,被当地硕果累累的芒果园深深吸引,当场就下单十几箱新鲜芒果寄回宁波,与亲友分享。用她的话说,这趟旅程既收获了心仪的作品,也满足了购物的乐趣,真正是“拍得尽兴,买得痛快”。
更令人惊喜的是,银发摄影师的社交模式正在破圈。他们通过线上平台招募年轻旅伴,在线下组建跨代际创作团队;岩河摄影社成员不仅交流构图技巧,更相约开办影展。李纯和正在筹备明年的个人摄影集,“想把看过的景、拍过的人,梳理成有温度的光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