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困居感”待解

韩浩月

近日,四川省乐山市一女房东在打扫卫生时,因风吹卧室门被反锁室内,采用多种求救方式无效后,咬破手指在枕头写“110 625”抛下楼。一外卖小哥发现后报警,民警破译密码踹门救人,女子被救时,已被困30个小时(8月17日四川新闻网)。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好的,女子获救,外卖小哥获得奖金、锦旗和证书,警方通过媒体给出提醒和建议。但女子被困时的无助与绝望需要重提,高层住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被重视,并给出破解办法。如果仅仅把这一事件局限于“个体自救”与“好人好事”的范畴,是对事件背后各种隐患的忽略。

从网友留言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讨论女子的求救办法是否正确,比如建议“半夜呼救”“手机不离手”“自己踹开卧室门”“撕被子用长条吊东西往下放”等。但这些建议被放诸25楼的高空环境时,有许多是无效的。事实也证明:女子开窗呼救、摇晃红色衣服、用脚跺楼板等,并没有效果。因为,高空生存环境与低楼层生活环境,有着物理与心理层面的诸多不同——高层住宅的风噪和视觉差异,会大大削弱女子求援的有效性。同时,高层住宅居民的社交距离,会削弱邻里之间互动性,也容易导致求援信号被忽视。

乐山女子的这次受困,让人容易想到高层住宅带来的“困居感”。“困居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楼层高导致的,比如:电梯故障率的增加,抬升了高层住宅居民的乘坐顾虑,于是,减少上下楼次数成为高层住宅居民不约而同的选择。乐山女子被困家中卧室的求救过程,显然也可以被当作“困居感”的产物。

人在高层住宅生活时,的确会与人群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物理隔离”和“心理距离”。这种情况在一切如常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发生,一旦像乐山女子这样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这种“隔离感”就会被数倍放大。当手机和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而忽然缺失时,人的孤独与无助便立即显现出来。针对这一事件,不仅当事女子和关心此事的网友此后要多加留意,物管、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或机构,也应提高对高层住宅居民的关注,给出一些切实的帮助和更有效的建议。

在物管层面,可以协助居民在房间安装紧急救援按钮,当居民发出求援信号时,能够第一时间登门帮助。另外,在安全巡查方面,物管也可建立制度,要求保安对整个小区各楼层进行照看。其他部门与机构,可以综合多年来高层住宅发生过的各种有关安全方面的状况,形成全面、严谨、正式的内容提醒,派发给高层住宅居民,不仅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防备意识与自救技巧,更要提醒他们在意外发生后,如何更有效地向邻居、物管及其他部门求助。

2025-08-2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1450.html 1 3 高层住宅“困居感”待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