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思含
“一老一小”群体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福祉、文明素养的提升及公共服务的优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集中体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度与人文关怀。宁波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杆,始终将“一老一小”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以“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文明品牌为引领,宁波正由文明城市创建向更高城市文明建设迈进,如何推动“一老一小”从被动的“受惠者”转变为文明的“共建者”与“传承者”,是宁波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打造“一老一小”文明品牌,厚植城乡共生底色
以“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为总引领,将“一老一小”文明实践深度融入城市品牌内核。一是深化城乡互助品牌。持续推广并迭代“共享奶奶”等模式,鼓励更多城市低龄活力老人与乡村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儿童结对,提供陪伴照料、课后看护、乡土文化传授等服务,探索“时间银行”等激励回馈机制。扩大“一米花园”等儿童参与社区微治理项目的覆盖面,鼓励城乡儿童共同参与种植、养护、义卖等,培养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二是打造代际融合品牌。依托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等载体,高标准建设“老幼共融空间”,升级现有“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功能。常态化开展“祖孙课堂”“代际手工坊”等活动,在互动中传承文明基因。三是建立标准化体系品牌。在已有特色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宁波‘一老一小’文明实践服务指南或标准”,明确服务内容、参与主体权责、活动流程等核心要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模式”。
强化老幼主体能力建设,系统培育文明素养
推动“一老一小”群体成为文明共建者,关键在于提升其自身文明素养与参与能力,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一是构建分龄化文明教育体系。针对“一小”,将文明礼仪、安全自护(含网络安全)、生态环保等纳入德育课程与社会实践,推广“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等角色体验活动;针对“一老”,依托老年大学、社区教育点开设“银龄课堂”,涵盖文明规范、防诈、智能设备应用等内容。二是搭建代际共学传承平台。将“祖孙课堂”“代际手工坊”等品牌活动制度化、课程化,系统设计以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现代城市文明公约等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块,实现文明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与双向滋养。三是赋能志愿服务参与。为低龄健康老人设计“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如社区巡逻、文明劝导、导览讲解),明确服务内容与兑换规则。为青少年设计“社会实践学分制”志愿服务项目。
优化全龄友好空间布局,夯实城市文明物理基础
在强化宏观规划层面系统性融入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适老性”与“适幼性”布局。一是社区微改造提升生活便利。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乡村)建设,系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加装电梯、坡道改造等)、增设休憩座椅与儿童友好活动场地。二是公共空间适老适幼化升级。在公园、绿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空间,增设遮阳避雨设施、亲子卫生间、母婴室、老人休息驿站、清晰标识系统等。三是推动城乡服务设施均衡布局。针对农村地区服务设施短板,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嵌入老年活动室、儿童之家、托幼点等功能,鼓励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点和“共享式”托育点。
深化服务场景数字赋能,提升精准智治水平
深化不同服务场景数字赋能,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从普惠到优享。一是构建全域需求感知网络。深化“浙里甬文明”平台应用,整合民政、卫健、教育、残联等多部门数据及社区网格员动态采集的信息,绘制全域“一老一小”需求热力图,实现需求分布可视化,为资源精准投放、服务站点布局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创新智能引导与干预。开发集成于平台的“文明行为AI助手”模块,为老年人提供“一键式”礼仪指导,并开发简洁的“文明行为打卡”功能,实现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和“积极引导”转变。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场景。在未来社区、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打造“线下实体空间+线上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场景。如集成远程健康问诊、在线老年大学课程、亲子互动游戏、心理咨询预约、紧急呼叫响应等功能,并通过社区志愿者、网格员协助不熟悉数字设备的老人儿童使用,实现覆盖城乡、全时响应的智慧服务闭环。
健全多元共治长效机制,筑牢文明善治社会根基
健全制度支撑,激发全社会参与活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法规政策保障。完善《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增设“一老一小”权益保障与文明促进专项条款。设定新建社区、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老幼共融”设施配建强制性标准;细化对侵害老人儿童权益等不文明行为的约束与处罚措施。二是深化“文明积分”应用。拓展“文明积分”的内涵和应用场景,将个人、家庭参与“一老一小”志愿服务、践行文明行为等纳入积分体系,形成“文明行为—积分累积—服务回馈”的良性循环。三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通过税收优惠、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励科技企业研发推广适老化、适儿化智能终端及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养老托育机构,提供专业化、多元化服务;大力培育支持公益组织、志愿团队发展,参与农村“儿童主任”培训、特殊困难老人关爱、社区文化建设等项目。
(作者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