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人大代表共商乡村风貌提升和产业发展。(宁波人大供图)

宁波美丽乡村。(宁波人大供图)

记 者 吴向正

通讯员 蔡培荣

乡村风貌提升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两次专题审议,各级人大积极履职,通过开展监督、作出决定等方式,有力推动全市乡村风貌提升。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和美)乡村示范县10个(次)、省级美丽(和美)乡村示范镇88个、省级美丽(和美)特色精品村284个,我市建设和美乡村经验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

“监督+决定”:

助力加快绘就乡村

全域大美新图景

立秋前后,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的120亩太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列水上“小火车”载着游客在莲花间穿梭,为赏花之旅增添了不少情趣。大片的稻田、随风转动的五彩风车、等比例建造的航天器……茂新村深受游客的喜爱,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被评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

这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去年下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扎实开展“千万工程”实施情况综合监督。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先后赴海曙、镇海等地开展调研;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农业经营者等意见建议;通过“浙里甬人大”综合数智应用平台发布问卷调查,广泛征集民意。去年10月上旬,主任会议成员赴慈溪集体视察“千万工程”实施情况。

“我市乡村风貌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价值有效开发,文明新风持续提升,然而仍然存在着部门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区域风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特色亮点发掘不充分等短板。”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主任郑桂春指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实施分类指导,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提升我市乡村风貌管控水平,加快绘就全市乡村全域大美新图景,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在深入开展调研基础上,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我市“千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审议并作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对乡村风貌进行专章规范。决定指出,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有序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强对村庄风貌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塑造,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优化村庄风貌,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为确保乡村风貌提升相关意见举措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赴奉化开展深化“千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先后赴余姚、宁海、象山等地走访并召开系列座谈会,以人大之为促进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

“代表+平台”:汇聚民意推动乡村美丽蝶变

“以前村里违法建筑挤占空间,道路坑坑洼洼,连停车都难;现在违法建筑拆了,道路宽敞平坦,停车也整齐了,环境跟着变美了,晚上还能去健身步道散散步,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北仑区周隘陈村村民陈大伯的话,道出了村庄风貌变迁带来的幸福感。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北仑区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陈原益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多年来,陈原益以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收集民意、推动变革,带领村民改造家园。在他的牵头下,周隘陈村从拆除违法建筑入手,逐步推进雨污分流、路面硬化、绿化提升等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让村庄实现了“绿色蝶变”,曾经“脏乱差”的城中村蜕变为省级“善治示范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类似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他们积极投身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或提交建议,或扎根基层,“双岗建功”推动全市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既能守住家乡的美,也能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山村共富路。”20年来,奉化区人大代表、箭岭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带领村民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新通道,以独特的环保实践和零碳探索,从昔日的“垃圾围村”成功蜕变为如今的“零污染村”,在绿水青山中孕育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各地人大乡村振兴助力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波“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甬江街道北郊片区,涵盖外漕村、畈里塘村等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000人,外来人口超3万人。人大甬江街道工委依托区域“城乡兼备、村级经济发达”的特点,打造人大乡村振兴助力站,充分发挥基层人大职能和代表作用,为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助力站通过特色化活动精准发力,推动示范园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通过进站接待、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村民对污染整治的意见建议,参与设施用房整治监督;针对示范园启动的城郊公园建设,组织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参与规划调研,提出“景观与实用结合”等建议,推动将5公里农田机耕路改造为农民健身绿道,增设休息设施、指示牌等。

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县两级人大乡村振兴助力站28家,成为赋能乡村美丽蝶变的新引擎。

人大协同联动:多方参与打造多姿多彩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的古街是土路,老房子都很破旧,路边长满了杂草。而如今,我们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村庄,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在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乡人大代表宁飞娥自豪地向来自外地的游客介绍当地的发展历史。

针对村庄陈旧破败的现状,从2018年开始,茅洋乡人大积极履职,聚焦老屋拯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等村民关切的项目,多次召集人大代表对白岩下村进行调研视察、建言献策。在茅洋乡人大的监督推动下,乡政府拆除了10余座旱厕和7座养殖场、垃圾场等陈旧建筑,新建了公厕、污水处理系统、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对村庄主干道进行了路面硬化,还通过“人大监督+政府引导+集体参与+社会投资+村民参建”的共富发展模式,助力当地成功打造了一条集生产、观光、游览和研学于一体的红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努力为村容村貌注入了新的生机。

打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民意所盼,也是人大履职所向。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上下联动,加强监督,推动各方参与、齐心协力打造多姿多彩美丽乡村。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宜居、产业融合”方向,连续三年重点监督相关工作,持之以恒助推该区乡村风貌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累计建设省级和美达标村3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49%。聚焦农村环境改善工作,江北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进乡村振兴助力站开展专题“代表夜聊”活动5场,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属地分管领导,部分代表和农村选民共同参加,参与人次110余人,收集相关建议50余条。2023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理的决定》,引导和规范全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活动,并在2024年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对决定实施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

鄞州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领域,聚焦美丽宜居村建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运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等“小切口”,连续打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工作评议、视察调研等监督“组合拳”,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鄞州区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获评全省优秀。

今年7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乡村风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引领、推进组图发展、落实长效管护等方面提出了审议意见。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通过监督、立法等方式,持续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着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数说成效

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227个(国家级6个);至2024年,已创建市级高品质水美乡村77个(江北区鞍山村等7个村庄入选省级高品质水美乡村典型案例)、幸福河湖31条(个)。

共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5个,省金3A级景区村10个;省3A级以上景区镇120个、A级旅游景区村1322个。

全市10个区(县、市)完成“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编制,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全市签约驻镇村规划师184名,实现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

2024年完成村道提升村237个,共新建、提升村道355.2公里;完成各类农房改造22498栋,完成行政村管线序化164个。

至2024年,全市现有古树6000余株,建成6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其中海曙区茅镬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2025-08-14 ——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666.html 1 3 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