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螃蟹2两绳 买卖怎能如此算计

孙维国

2024年7月初,宁波日报报网端刊发《一根“绑蟹绳”,为何管不好》报道,披露部分菜市场及批发市场青蟹销售存在“粗绳绑蟹”现象。如今,过去了一年,没想到“粗绳绑蟹”情况又“回潮”了,落到了梭子蟹身上(8月11日《宁波日报》)。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然而,屡禁不止的“粗绳绑蟹”,一次次挑战公众的耐心与信任,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损害了营商环境。

“粗绳绑蟹”不是新鲜事,却总在整治后“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看似只是多绑了一点绳子,实际上是在账单上暗暗加码——把绳子当作商品的一部分计价,用额外重量换取不正当利益。消费者掏的是买蟹的钱,却被迫买了半截麻绳。

这种小摊小贩的“小动作”,实则是透支诚信的“大漏洞”。有的商贩心存侥幸,觉得金额不大、手段隐蔽,“捆”不出大事;有的甚至把问题推到上游进货环节,好似自己也是“受害者”。

要想根治“粗绳绑蟹”,必须让失信者付出持续的、可感知的代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粗绳绑蟹”纳入“失信黑榜”,与经营者的市场准入、信用评级、年检审核等挂钩,让一次失信,处处受限。黑名单不是摆设,它的意义在于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收益,让商贩明白,今天多赚的几块钱,可能换来未来几个月的冷清门庭。

半斤螃蟹2两绳,买卖怎能如此算计。“粗绳绑蟹”虽小,扰乱市场秩序是真。市场秩序不能只靠人的道德自觉,需要一条条规则、一份份契约共同维护,让“粗绳绑蟹”上“失信黑榜”,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以小见大——它传递的信号是,任何形式的欺诈和失信,都将在信用体系里留下清晰可查的“污点”,并影响经营者的每一步。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让诚信者获得应有尊重,才能良币驱劣币,市场才会更干净,买卖才会更舒心。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2025-08-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264.html 1 3 ​半斤螃蟹2两绳 买卖怎能如此算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