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通讯员 鄞才轩
身为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闻路红的假期排得满满当当——拜访合作伙伴、开展产品技术方案评审……
“10年前创办华仪宁创的时候,只是单纯想推进成果转化。没想到,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坚持努力下,企业发展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说。
时间倒回到2015年。围绕科研界被长期诟病的“重理论成果、轻成果运用”的评价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迎来重要修订,以法律形式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保驾护航。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大潮中,已经入职宁大的闻路红,明显感觉到国家层面释放出的强烈信号。那一刻,他心动了。
在此之前,他在科研院所从事技术研究,也在不同类型企业的产业化一线工作过,在研发和运营上都有积累。
说干就干!那一年,在宁大的支持下,闻路红和团队在鄞州登记注册了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了宁大第一家根据国家新成果转化法、按照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方式创办的企业。
“华仪宁创,取‘中华仪器宁波创造’之意。”闻路红说,先进仪器装备的研制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希望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能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科学仪器。
万事开头难。既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免要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从身份上来看,既是高校教授,又是企业老总;从考核上来看,既要符合高校管理框架要求,又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从实际操作来看,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需要跨越创新“死亡之谷”……
当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闻路红没有动摇:“创业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下定决心,自己所长、国家所需,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做成这件事!”
10年时间,华仪宁创研制了5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产品,其中,3款被认定为先进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
不过,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让这些凝结着多年心血的原创成果加快推广落地,闻路红团队花费了很长时间,依托院士专家,设计验证方案,直到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数据结果和报告,用过硬的产品性能赢得用户信任。
“过去搞学术研究,设计实验方案,获得实验结果,发表完学术文章,就结束了,不需要后续重复多次把工作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实现从‘书架’到‘货架’、‘从1到100’,也就意味着要面对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多的时间。”闻路红说。
好在,多年的坚持等到了收获。如今,华仪宁创的产品在公安禁毒、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生命科学、中毒检验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获得了用户越来越多的认可,销售额和用户数量进入快速增量阶段。2025年,公司销售额预计超1亿元。
闻路红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回头来看,我们花了10年时间,基本上算是蹚出了一条成果转化的路。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党员,也算是没有辜负初心,做了对国家有益的事情。”
眼下,完成了“10年打基础”的初创阶段,闻路红有了更大的梦想——希望在下一个10年打造出“华仪宁创”的响亮名牌,为第三个10年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写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效模式,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理顺、产学研用链条的打通、评价机制的优化。希望在全社会的支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走上成果转化这条路,实现自己的价值。”闻路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