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雨吟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科技赋能教育、教育反哺产业”政策导向的背景下,产教科协同已成为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路径。通过整合产业、教育、科研资源,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态,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宁波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需求导向的动态培养体系
针对高校人才培育往往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大学生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满足不了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留存率低等问题,宁波高校通过精准对接企业有效需求,构建与本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的产教科联合体,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生态,已形成“产业学院+订单班”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了“驿淘产业学院”“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和“新海学院”等产业班,其中“驿淘产业学院”成立两年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200余名,毕业生留企率稳步提升至30%。这个数据验证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将企业岗位标准直接嵌入学历教育,实现专用技能的前置化培育,强化了大学生针对性技能的习得,减少了岗位技能错配,提高了对口就业率。此外,部分高校已建立就业“直通车”,将企业录用条款嵌入培养协议,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衔接。这也是宁波市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点,更强调本土化留存。
构建学生实践生态,破解实训教学与产业实况脱节问题
随着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但传统实训往往因设备滞后或与企业需求脱节而效果有限。宁波高校的破解方法是建立高质量实训基地,通过引入数字技术赋能真实场景,缩短从技能学习到生产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共建的智能焊接实训中心为例,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焊接机器人设备,学生操作数据直接对标生产标准,显著提升了技能转化效率。这种“虚拟-实体双轨实训体系”实际上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技能,不仅解决了传统实训的痛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教育部《全国产教融合城市指数报告(2023)》,宁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数量有142个,列全国第9位。这一举措服务于宁波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实现了本地高校建立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区域优势产业的联动机制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产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融通
当前,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研而不实、产而不新”的脱节问题。宁波通过“科研载体双嵌入”模式,推动师生科研活动与产业技术迭代同频共振。例如,宁波工程学院牵头组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370余项,形成专利115项,显著提升了技术转化效率。这一实践印证了“三重螺旋理论”的协同效应——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构建了知识生产、技术转化与技能传递的双向通道,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科研范式从“论文导向”转向“实用导向”;二是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形成“研中学、产中练”的能力进阶路径;三是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共生格局。通过深度强化高校与企业在新技术研发中的优势互补,构建产教科协同创新机制,既突破高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瓶颈,又依托真实科研项目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产教互嵌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精准对接
高校课程建设存在明显的“代际差”问题——传统理论课程比重过大,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课程开发迟缓,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宁波通过构建“产业需求-案例开发-教学转化-人才输出”的生态系统,由市教育局统筹主导,联合高校及龙头企业共同构建智能制造案例库开发机制,目前已收录认证的企业真实项目223个,开发了47门与产业集群精准对接的专业课程,全面覆盖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5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宁波高校的“学历证书+工业软件认证”模式,更注重系统性培养,通过技能鉴定或“以考代评”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度进行鉴定。这也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通过教育投资,毕业生的技能提升,并以证书得到鉴定,向雇主传递明确的能力信号,降低求职和入职摩擦。这一实践不仅彰显宁波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区域经验。
宁波的实践,不仅为中国产教融合积累了经验,更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验证了“教育-技能-产业”的正向循环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同时以数字赋能加速知识转化。当然,产教科协同向纵深发展仍面临系统性挑战:政策需要更精准,高校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企业需要匹配人才战略与产业升级,学生需要强化素质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等。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优化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协同的新型生态系统,实现要素整合与价值共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