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林 田鹏 王丽佳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已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刻改变了我国的发展理念、治理模式与价值导向。作为“两山”理念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系统深化,“三水统筹”——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日益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态战略支点。
理念拓展:“绿水青山”在水治理领域的深化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生态价值的再认识,更是发展范式的深层转型。它打破了传统“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进入新时代,水问题逐渐演变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交织叠加,亟须以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入阐述治水思路,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强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并将“江河安澜”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两山”理念在水治理领域的延展,赋予新时代水治理以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两山’到‘三水’”成为生态文明从理念到治理、从局部到系统、从守护到修复的关键跃升。
统筹协同:“三水统筹”引领系统治理新范式
“三水统筹”是破解当前水治理碎片化难题的关键路径,旨在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流域思维、推进要素协同。其核心在“统”、关键在“协”,最终目标是实现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的协同提升。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管理职责分属多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目标错位、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治理工具碎片化、政策效能低下。以典型流域为例,水资源配置多由水利部门主导,水环境整治归属生态环境部门,而水生态修复又常涉及林草、农业等多方力量,造成政策难以协同、治理难以高效。推进“三水统筹”,必须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统一规划、目标共识、信息互通、政策协同”的制度体系。目前,已针对长江、黄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积极探索一体化管理路径。例如,江苏构建“三水融合”项目库,推动财政资源与治理任务协同整合;广东珠三角地区创新跨域河湖生态补偿机制,打破行政边界与资金壁垒,推动区域治理协同共进。
多元共治:构建新时代水治理共同体
“三水统筹”的深化推进,离不开制度创新与多元参与机制的完善。水治理不仅是工程与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建设与利益协调的过程。应推动水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实践中,多地探索了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例如,浙江湖州推广“河长+河民”模式,激活村级平台参与河道管理;山东泰安试点“生态议价”机制,通过上下游议价与协议实现流域内污染协同治理。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增强了社会认同与公众参与感。
同时,生态补偿制度作为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机制,其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超110亿元,水生态领域投入逐年增长。通过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不仅可以引导资源流动和责任共担,也为“三水统筹”落地提供了现实支撑和制度保障。
科学评估:推动治理绩效由末端向系统转型
新时代水治理现代化,必须摆脱单一指标导向,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绩效评估体系。从“末端治理”转向“系统绩效”,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关键。
未来,应建立覆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维指标的综合评估体系。例如,可将单位GDP用水量、水质达标率、生态修复成效、公众满意度等纳入统一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从“工程导向”转向“成效导向”。同时,依托“数字孪生流域”“智能水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现水治理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赋能和动态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3&ZD10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前两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