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允许育儿补贴未至 母婴用品先涨价

苑广阔

近日,多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涨价。她们举例称,至初、babycare和帮宝适等品牌的部分产品价格上浮,从10元到60元不等。有家长表示,奶粉和纸尿裤是育儿刚需,婴幼儿适应一款产品后,很难更换别的品牌,只能接受涨价(8月5日红星新闻)。

巧合的是,这一波涨价潮恰逢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落地之际——7月28日,国家宣布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发放3600元补贴,以缓解育儿压力。然而,补贴尚未到账,部分母婴产品价格已悄然上调,引发家长强烈不满。

更讽刺的是,部分商家甚至打出“补贴专享”的旗号变相提价,直播间主播高喊“国家发钱啦”的同时,悄然抬高售价,弹幕质疑声却被迅速屏蔽。这种“补贴未至,涨价先行”的操作,让不少家长直呼:“国家的善意,成了商家的提款机。”

商家对此的解释多为“促销活动调整”“恢复原价”,但家长们的实际消费记录显示,部分产品的价格涨幅远超以往促销波动。某款奶粉在某电商平台的售价从191元飙升至269元,即便剔除促销因素,单罐仍涨39元。纸尿裤价格同样异常,某品牌34片装从257元涨至318元,客服仅以“618大促结束”搪塞,但家长反映往年促销结束后的价格回调从未如此夸张。

母婴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婴幼儿对特定品牌的奶粉、纸尿裤存在适应性,频繁更换可能引发过敏或不适。因此,即便价格上涨,家长也只能咬牙接受。当这种刚性需求被商家精准拿捏,涨价行为自然肆无忌惮。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涨价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涵盖奶粉、纸尿裤、辅食甚至奶瓶等多个品类。若放任不管,3600元的年补贴可能被涨价吞噬殆尽——按部分奶粉单罐涨40元、月消耗3罐计算,仅此一项,育婴家庭年支出就增加1440元,补贴的减压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商家疑似借补贴涨价的乱象,监管部门应迅速介入:其一,严查价格操纵。市场监管总局需对母婴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展开调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串通涨价”或“虚假促销”行为。其二,规范促销透明度:要求商家明示历史价格曲线,防止以“活动结束”为名行“变相涨价”之实。其三,保障补贴实效。可考虑将母婴产品纳入临时价格干预目录,或将恶意涨价企业纳入失信名单。

国家推出育儿补贴的初衷是减轻家庭负担、提振生育意愿,而非为商家创造涨价借口。若放任市场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削弱政策公信力。唯有加强监管、维护公平交易环境,才能让补贴真正惠及民生,而非变成商家利润。

2025-08-0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9646.html 1 3 不能允许育儿补贴未至 母婴用品先涨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