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周一刚结束乡村振兴‘四不两直’检查,周三又迎来安全生产突击巡查,周五生态环保督查组不期而至……”在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境中,“四不两直”检查方式本应是精准洞察基层实情、助力问题解决的“利器”,却在部分地区逐渐演变成了加重基层负担的“包袱”。
“四不两直”脱胎于安全生产领域的务实探索,其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工作方法,被广泛推广至各个领域的检查调研工作中。从理论和初衷来看,它有着显著优势。一方面,打破了以往检查模式基层层层准备、上级难以触及真实情况的困境,让上级部门能够真切地看到基层工作的实际状态,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减少了繁琐的接待流程和冗长的汇报环节,能够将基层干部从迎检的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
然而现实中,部分地区陷入对“四不两直”的不当运用,过度频繁的检查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困扰。各部门似乎将“四不两直”当作彰显自身工作积极性的手段,频繁地开展检查,导致基层干部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次次中断手头工作去应对检查。这种做法不仅打乱了基层正常的工作节奏,也使得许多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重要工作被迫搁置或延迟,而且让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疲惫的状态。这种“扎堆式”“重复式”检查,不仅挤占基层工作时间,更消解了干部的工作热情。有基层干部无奈调侃:“现在不是‘四不两直’,而是‘四不停直折腾’”。
检查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地开展“四不两直”检查,内容重叠、标准不一的情况屡见不鲜。基层干部需要反复应对不同部门类似的检查要求,重复提供相同或相似的资料、介绍相同的工作情况,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在这些无谓的事务中,却未能换来实际工作的有效推进,反而引发基层干部对检查工作的抵触情绪。
检查泛滥背后,暴露部分部门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一些单位将“四不两直”视为彰显工作力度的“政绩标签”,认为检查次数越多越能体现重视;部分人员存在“以查代管”思想,把发现问题当作工作终点,忽视问题整改的跟踪问效。这些做法背离了“四不两直”的本质要求,基层在应付检查中陷入“越查越累、越累越难”的恶性循环。
让“四不两直”回归“查实情、解难题”的初心,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检查机制。在制度层面,应推行“清单式”检查,建立严格的检查审批制度,实行检查计划备案制度,避免过度检查对基层工作的干扰。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的检查协调机制,统一制定检查方案、确定检查内容和标准,明确各部门检查权限、频次和重点,实现一次检查能够覆盖多个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带来资源浪费。
检查理念也需转变。检查的目的应当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检查而检查。检查结束后,检查部门应及时、详细地向基层反馈问题,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和指导,帮助基层提升工作水平。对于基层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部门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问题解决,真正形成检查与整改的良性循环,让基层干部切实感受到,检查是对工作的支持而非干扰。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唯有让“四不两直”摆脱数量崇拜,回归质量导向,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