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范若思 廖佳瑶
记 者 黄 合
将“点击综合所得申报”改写成“点蓝色工资按钮”——这一表达上的改变,背后是聚焦服务对象老年群体的体贴。
刚刚过去的7月,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汪麒豪同学充当了一回奉化区税务局的“办税辅导员”,沉浸式体验了基层治理的“微创新”,由此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暑假,按照团中央统一工作部署,宁波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及各区县基层单位共同开展了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
“这一次,我们统筹全市相关资源,一共推出1326个‘返家乡’岗位,涉及各地的政务服务岗、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岗,还有事关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岗。截至目前,参与归巢实践的宁波籍学子近1000人。大家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将专业知识与群众实践进一步结合,在躬身实践中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宁波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说。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青年学子锤炼本领的“大课堂”。沉下去、扎实干,才能明白政务服务不是机械执行,而是用共情力打通政策与群众的“情感壁垒”,让每一份需求都被看见、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响。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柴徐顺烨同学在海曙团区委实习期间,走访潮玩街区、工业园区,为绘制“青年小店”地图、策划非公领域青年活动提供“零距离”的调研素材,以细腻视角捕捉民生需求,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暖心服务。
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刘怡彤则在江北团区委组织的“甬爱益行·童游江北”研学项目中,以“童真视角”重构公益宣传逻辑,记录消防演练中孩子递来救生衣的瞬间、义诊活动中“小医生”叮嘱“少看手机”的童言,让政策宣传浸润人间烟火。
走出“象牙塔”,投身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新赛道,返乡学子携专业所长深耕实践场,在零距离体验真实社会的过程中,在实习实践健全人生观的过程中,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和车间码头的轰鸣声中。
在广袤的乡村大舞台,从非遗IP打造到产业链延伸,“00后”青年以“破圈思维”打破城乡资源壁垒,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输血”工程,更是通过创新激活乡土内生动能的“造血”工程,在田野间绘就“农文旅融合”的鲜活图景。
凭借专业敏感度,在宁波前湾新区实习的返乡大学生童星提出了优化财务审批、合同台账等4项流程建议,提效降错并助业务决策精细化,在执行紧急任务和交叉检查一线筑牢内控防线,彰显财务青年的“硬核”担当。
“家乡为我们铺就舞台,我们以智慧反哺热土。”返回家乡慈溪实习的大学生龚晨曦表示,此次活动以实践为桥梁,让自己完成了从“返乡人”到“兴乡人”的身份蜕变,也让自己了解了市情社情,锤炼了本领才能,让青春在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