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前
成扇之美,始于形制,成于匠心。扇面之中,书画与扇骨相映成趣,珠联璧合。一把小小的成扇,不仅能给读者带来扇子工艺、材质之美,更能欣赏到名家笔下的笔墨内涵。扇子虽小,但能小中见大,书画家于方寸之间的匠心布局,巧施墨彩,表现出空间之美,可谓“咫尺之间有乾坤”。
一
扇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则始于三国时期,后逐渐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乃至明清,成扇与丹青结缘越加成熟,民国时期则达到巅峰状态,成扇已成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时尚怀袖雅物。扇子作为引风之物,除纳凉消暑外,还有借物抒情之功用,一扇在手,足显儒雅之风,更有人为了“制一扇,所费数金,而人必数扇,且辗转丐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古往今来,持扇、赏扇、藏扇,慢慢成了不少人的一种文化时尚。
时至今日,成扇已慢慢失去它的实用价值,人们更注重它特有的赏玩与收藏功能。作为书画创作中特有的形式,成扇抑或扇面,随着时间流逝,其承载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却越加显现。一把名家书画成扇,其价值以万元至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计,特别是已故名家大家的书画成扇,早已被一些有眼光的藏家追逐并收入囊中。在如今的书画艺术品拍卖中,“成扇专场”成为国内主要拍卖行的特色专场,名家书画成扇似乎成了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作为手上能把玩的雅物,我们如何体味扇中的雅趣,如何欣赏、“把玩”成扇中的字画名品?近日,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甬上资深书画鉴藏家金通达编著的《中国成扇艺术》为书画爱好者、收藏者及艺术品从业者提供了不少学习和欣赏的个案范例。金通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涉足书画艺术品及书画成扇收藏研究,曾任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收藏家协会顾问,是甬上较早从事书画艺术收藏与研究的专家,著述甚丰,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编的《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等大型辞书在国内业界有较大影响,发行量上百万册。近期出版的《中国成扇艺术》是其积三十余年书画成扇研究之功的又一部专业经典之作。
二
成扇赏玩和收藏的重点在于扇骨与扇画。金通达认为,成扇中材质较贵重的扇骨有象牙、玳瑁等,我们日常见到的扇骨以竹木类为主,竹类中湘妃、梅鹿、凤眼等亦为上品。好的扇骨如果配上高手的精妙刻工,扇骨的价值很可能高过名家扇画,这种案例在成扇拍卖中很常见。一把小名头书画家的成扇,因为扇骨珍贵、刻工精良,此成扇不出意外很可能会创出意想不到的天价。
在《中国成扇艺术》所收录的名家成扇中,作者选取了280件不同材质的书画成扇名品,其中不乏湘妃竹、梅鹿竹、棕竹、檀香木、鸡翅木、乌木、象牙等珍稀材料制作而成,杂以雕刻、髹漆、银丝镶嵌等传统工艺制成的扇骨,另外,再配上名家扇面书画,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如书中收录的张大千《荷塘小鸟》成扇,扇骨由金西崖所刻,金西崖乃民国扇骨刻竹界的顶流,造诣精深,以稀为佳,他的扇骨竹刻价值一般大大高于名家扇画。金西崖刻竹与张大千绘画,二位大师结合,相映成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成扇佳作。又如蒲华《山水书法》成扇,扇骨为赵之琛阴刻《松鹤图》并《春牧图》,赵之琛(1781年—1852年),“西泠八家”之一,其印宗陈豫钟,尽浙派各家之长,偶尔刻竹,运刀如笔,饶有别趣。名家书画与名家刻工结合,此类成扇在《中国成扇艺术》中收录不少。
三
一把成扇的最大看点,当然是扇面的书画水准。书画家名头大小、书画本身的艺术质量,是成扇价值高下的关键。名家扇画向来有“一扇抵万金”之说,扇画也因为小,方便被文人雅士于手中把玩。一把书画成扇,一般一面绘画,另一面则是书法,有的书与画均为同一作者。但绝大多数成扇,书与画出自不同作者,“扇小乾坤大”。《中国成扇艺术》所收录的成扇以近现代及当代为主,近现代部分最为精彩,包括海上画派绝大部分代表性书画家,如任伯年、黄宾虹、张大千、贺天健、郑午昌、朱屺嶦、陆抑非、唐云、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等名家大师。
海派重要代表、晚清大师任伯年(1840年—1896年)《松荫赏画图》成扇,全副鸡翅木,设色金笺,用纸十分考究,该扇为任伯年1870年所作,为任氏早年人物精品成扇。金通达对此扇作了如此点评:“此作写坡地松荫之下,两位庞眉皓首、气宇轩昂的老者席地而坐,左边则有一书童展画于前;所画人物,纯以线描为之,造型准确,笔法酣畅传神,银钩铁画,力透纸背……”而此扇背面是清同治状元陆润庠(1841年—1915年)的行书,纸质泥金。陆氏行书取法“二王”,书风儒雅清朗,有平稳流美之韵味。
除近现代海上画派代表性书画家外,《中国成扇艺术》还介绍了一批近现代京津画派中有代表性的书画家,如徐悲鸿、陈师曾、溥儒、沈尹默、王雪涛、马晋、陈半丁、老舍、梅兰芳等。其中徐悲鸿《古柏放马图》成扇可圈可点。徐悲鸿以画马闻世,其扇画不多,此成扇绘画、书法均出自徐氏一人之手,为徐悲鸿1943年所作。金通达认为,“徐悲鸿画古柏大笔挥洒,葱茏郁勃,浓荫如盖;一骏马在柏树下憩息食草,神态矫健,形象生动。所作魏碑带草隶的笔法勾画出马的躯干、头部、四肢及鬃毛,寥寥数笔即表现出马的瞬间动态……全图笔墨精练,气势雄浑,动态传神,尽得生动雅逸之神韵。”
另外,赵叔孺、李秋君、孔小瑜、陈莲涛、钱罕、叶恭绰、陈布雷、高振霄等宁波籍书画家的成扇书画,展现了他们在扇画上精湛的造诣,读后更有一种亲近感。如赵叔孺的《柳荫散牧图》,另一面书法为杭州叶尔恺的章草。赵氏绘画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无所不精,最擅画马,被称为“近世赵孟頫”,此扇之马有宋李公麟、元赵孟頫之法,工写并施,设色匀称,马的形态、神态逼真细腻。此扇扇骨由竹刻大家薛佛影所刻,扇骨上薛氏阴刻的《采芝图》及行书七绝,也给此扇增加了分量,丰富了成扇的文化内涵。
又如李秋君的《西湖旧游》成扇,写一高士泛舟西湖,画中高士或许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因为张大千与李秋君之间有许多为大家熟知的故事。画中李氏画风与张大千绘画风格较为接近,李秋君的绘画似乎多了些女性的瘦弱和妩媚。《西湖旧游》笔法简洁清朗,画风疏淡雅致。另一面的书法也由李氏所写,此书法帖味浓郁,笔法瘦硬挺健,结体自由收放,有唐人书法风骨,该书法与背面绘画风格上遥相呼应,十分谐和。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白居易笔下的《白羽扇》诗,道尽了古代文人雅士钟情于扇中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