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上的“创新工厂”

工人正在使用模拟机。 (受访者供图)

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周永卫

警报红灯闪烁,吊笼底部脱落,但周围的人员丝毫不见慌张,反而纷纷掏出纸笔记录……这一幕不是真险情,而是建筑工人使用施工升降机模拟机学习设备正确操作方法的现场。

曾经,这样一台可还原多种事故成因的模拟机仅存于图纸之上,如今却已投入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及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

从项目研发到产品落地,模拟机并非个例。两年时间,完成联合专利申报12项——作为一个汇集了20万人次建筑工人的园区,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如何将这股力量转化为创新动能?根据企业需求定向提供帮助与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便是答案。

为创新搭好“作业台”

项目研发牵头人、宁波建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正高工袁斌告诉记者,想要研发一台施工升降机模拟机,一方面要收集各种类型的事故案例作为研发样本,另一方面需要大量使用者提供反馈以便调整升级。

海量的数据搜集工作,显然非企业以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工会联合会伸出“援手”,为企业研发解了忧。

目前,产业园内汇聚了49家建筑业相关企业。得知企业需求,工联会立即联系产业园内的龙头企业,为袁斌团队送来了一手资料。

在研发后期,工联会还依托下设的建筑工匠学院,为袁斌团队提供了诸多改进建议。工联会主席胡优鸳介绍,目前建筑工匠学院可为十六大建筑工种的从业人员提供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等服务,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及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194场,涉及从业人员2.19万人(次);完成技能等级认定2149人,其中,高级工656人。

模拟机有了雏形后,工联会将其引入建筑工匠学院,并多次邀请产业工人体验、记录感受。哪些功能不合理、哪些地方要精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调试,模拟机成功入选宁波市建设科研计划项目并顺利结题,专利申请也已提上日程。

为创新拧紧“安全阀”

链接创新资源之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是工联会激发创新活力的“抓手”。一间20平方米的丁师傅调解工作室,便是最好的一个缩影。

“职工只有被尊重、被重视,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工作,提出新想法、新建议,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胡优鸳说。

秉持这样的信念,工联会依托调解室创建“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把项目一线调解、企业综合调解、政府调解融会贯通,通过强化调解人员培训与建筑工人普法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调解室受理案件超1300件、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均达99%。

此外,工联会还开设了针对班组长、监理的培训课程,并在全国先行探索开设建筑劳务“班组长”素能提升班。

课程导师、浙江省金蓝领史俊云告诉记者,建筑工地各大工种班组长都会前来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施工管理、用人管理等内容,仅去年便培育出640名工程一线复合型人才。“班组长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作业人员的现场指导老师。培育好班组长,不仅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能提升建筑劳务工人的职业能力,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他说。

“急企业之所急,需职工之所需。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企业提供定向帮助,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希望这些举措让更多创新之种在产业园内生根发芽。”江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5-07-2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7561.html 1 3 脚手架上的“创新工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