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陈思诚新片的批判性叙事转向

《恶意》海报

飞 白

在商业类型片的创作中,陈思诚向来有着独特的选材视角和叙事风格。从悬疑喜剧《唐人街探案》系列到现实题材的《误杀》等,他的作品屡屡成为票房爆款。今年暑期档,陈思诚编剧、监制的影片《恶意》,则转向了更具社会批判性的议题——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虽无大场面或炫技式制作,但凭借缜密的情节设计、高频反转的叙事节奏,依然张力十足。

影片改编自小说《恶女阿尤》,围绕滨江三院的双人坠楼案展开。资深媒体人叶攀曾是一名调查记者,当年凭借“试药人”案件的报道成名。如今她成为有着千万粉丝公众号的主编,在跟进坠楼案时,发现了非常多的疑点,凭借多年的职业敏感度,判断其中必有隐情。

见证舆论场的可怕力量。有句话叫“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身处巨大的社会舆论场风暴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舆论的影响,不论是观念、行为还是人性深处的“恶”,都能在网络上被悄无声息地激发出来,并成为某种可怕的力量,造成无可挽回的结局。电影开篇,叶攀在上课时展示了一个案例,视频中一个被打上“国际通缉犯”标签的人,被困在一个不断注水的玻璃箱里,只要网上点赞满一百万,就能让这个“恶人”死。不到40分钟就集满了百万赞,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通缉犯没死,实验只是为了证明网络能放大人们心中的成见。影片邀请了很多喜剧人饰演吃“人血馒头”的各类博主,在热点来临时,为了赚取流量博得关注度,无底线、无下限地添油加醋,搅乱着尚不明朗的事实真相,让舆论风向飘忽不定,实属可恶。

凸显行业内部的博弈。突发事件来临,公众号要的是“泼天”的流量,吸引大众的猎奇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争议点,助推热点发酵。影片中,叶攀和公司老总萧保乾之间的“对峙”——老总不愿意放过这个舆论场引发的“变现契机”,而叶攀认为在没有弄清楚真实情况前,不能不负责任地随便下定论。显然,叶攀保持着一个成熟新闻人的理性与克制,在面对手下各种零星线索和上司三番五次催促时依旧坚守底线,拒绝消费“人血馒头”,她把选题定位在“案件真相究竟是什么”,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

且看反转的精彩运用。在玻璃箱内人即将被淹死的实验中,经历了犯人——洗白——还是犯人的反转,让观众内心的释然不超过十秒,转而又填满惊讶。在抗癌小网红和护士坠楼后,从起初怀疑护士为嫌疑人,到护士和尤茜发生争执,等看到尤茜在重症监护室里对着女儿脱落的氧气管犹疑几秒,再引发“母亲要害女儿”的猜度,最终案件真相浮出水面,是数次反转。每个人因为立场和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件事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想法,就像道爷说的,“每个人都只会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争论和辩白没有意义”。从情节角度看,“潜伏”在叶攀身边的“实习生”,是来“代父报仇”的;叶攀第二次上课时,台下人以为得到了新的证据,而将矛盾焦点转移到了她身上,原来是叶攀自己做的局——吃瓜群众,真的有那么在乎“真相”吗?他们也是被裹挟在舆论场中的一片片叶子而已。坠楼案和谁是恶女,压根没有人会真的关心。

在影片中,叶攀提到了《现代性与大屠杀:理性与道德的背离》一书,讲的是当一个任务被有意分解成看似无关的环节,没有人为最终的结果负责,所以道德就消失了。当下普遍存在的网暴现象,不就是遵循同样的原理么?网民躲在屏幕后面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需要为最后的结果负责,没有人真的在乎那个发泄对象或者事件本身——细思极恐,令人脊背发凉。

这部犀利辛辣的片子,结尾收得非常棒,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意味深长。从演员来看,张小斐的演绎个性鲜明,气质偏硬;黄轩和陈雨锶的存在感不强,角色特征模糊,似乎可有可无;前后两个梅婷饰演的妈妈,表现力很丰富,人物诠释到位;张子贤饰演的老萧,很见功力,那种皮笑肉不笑的商人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陈思诚曾说:“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其实就是能自洽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不是一句噱头,影片展示了“我不得不”的无奈和“我害怕被戳破假面”的愧疚。网络时代,谁是完美之人?当你举起批判的刀柄时,你会料想刀刃终将回转朝自己飞来?我们内心的“善与恶”,世间的“真相与蒙蔽”,都能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我们不可能是个“纯善”之人,也不会是个“大恶”之人,只是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利用”了人性中的弱点。影片告诫我们,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终究要谨言慎行,不可肆意妄为——因为这个代价的承受者,今天是他,明天很可能就轮到了自己。

2025-07-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7361.html 1 3 《恶意》:陈思诚新片的批判性叙事转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