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书记”走红:

藏在碗筷间的为民之道

祝文冰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大娘,添双筷子可中啊?”……最近,河南周口市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凭借挨家挨户“蹭饭”的视频走红网络,不少网友称他为“蹭饭书记”。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了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收获超600万网友点赞(据新华社)。

“蹭饭书记”为何能“圈粉”无数?看似简单的“蹭饭”,其实蕴藏着干群关系、为民服务与乡村发展的深层逻辑。

27岁的董桂林初到范庄村时,村民对他既陌生又疏离,工作难以开展。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董桂林决定挨家挨户“蹭饭”,在灶台边听家长里短,在饭桌上聊急难愁盼。当他和村民同吃一碗捞面、共饮一壶热茶,隔阂在烟火气中消融,信任在闲谈中生长,成功打开了工作局面。这启示我们:干群关系的温度,往往藏在“脚下的泥土”里。

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于摸不清群众的真实需求;乡村发展的堵点,往往源于脱离实际的“想当然”。董桂林在饭桌上听到乡亲抱怨“做饭难”,便推动老年食堂落地,让200多位留守老人吃上热乎饭;听村民说手工挂面“愁销路”,就用短视频帮着吆喝,让土特产走出乡村。这些举措,源于家常便饭中流淌出的乡情民意,是从灶台边的闲聊、田埂上的吐槽中提炼的“金点子”。实践证明,群众的急难愁盼,不在汇报材料里,而在家长里短中。干部多坐“灰板凳”、多听“实在话”,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在信息时代,乡村发展需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突围思维。董桂林的“蹭饭”视频不仅记录生活,更是乡村的“宣传窗口”:镜头里的手工挂面、小磨香油成了“网红特产”,他大快朵颐的模样是活生生的广告,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比刻意筹划的广告更有说服力,也让流量转化成了发展增量。这提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埋头干事”,也要“抬头看路”,善用新媒体讲好乡村故事,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蹭饭书记”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蹭饭”的背后,是“把群众当亲人”的初心,是“从群众中来”的方法,更是“为群众谋利”的担当。这是基层干部该有的样子。

2025-07-24 “蹭饭书记”走红: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6522.html 1 3 藏在碗筷间的为民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