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盛夏时节,山东聊城一家肯德基挤满了老年人。早饭过后,许多老年人就去那儿打牌、聊天、打盹,一坐就是一天。店员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类似的避暑场景,近年来在各地城市不断上演。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挤进商场、银行营业厅、便利店(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老年人对体表高温的感受不敏感,部分高龄老年人即使达到中暑程度也浑然不觉。生理机能衰退导致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明显下降,慢性病老年患者患上热射病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过日子精打细算,风扇、空调开久了怕浪费电……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成为高温中最脆弱的群体。
这种脆弱性还体现在,部分商业空间虽然为民众提供了空调环境,但嫌老、弃老现象普遍存在,座椅设计不符合老年人体态。社区服务聚焦于助餐助医等,却未将防暑纳入日常巡访内容。公共预警信息通过手机App推送,却忽视了老年群体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的现实。也就是说,老年人防暑降温往往处于政策边缘,避暑服务供给与其需求严重错位。
化解这道难题,首先需要针对老年人避暑构建基础性服务网络。政府可整合社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在夏季设立常态化“避暑驿站”,配备血压计、退热贴等基础医疗物资。街道和社区等基层单位应建立独居老年人动态档案库,通过智能水表、电表实时监测生活状态。医疗机构则需制定高温应急预案,要求家庭医生团队在热浪期间每日完成重点人群巡诊,将防暑指导纳入慢性病管理流程。
更重要的是,应将适老化避暑标准纳入公共空间改造,比如商场休息区配备软质座椅和扶手,银行网点可设置老年人专属纳凉区。清凉的公共环境向老年人开放,应该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尊老爱老的典型标志。社会力量形成联动机制,鼓励沿街商户加入“清凉联盟”延长空调开放时间,组织退休医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敲门送凉”行动。
当前,我国适老化产品已覆盖助行、助浴、助餐等大类,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标准也细化为多项指标,但避暑需求始终未被纳入核心议程。将“适老化”避暑提升为社会服务优先事项,让每位老年人能体面地度过炎夏,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极端高温天气的必要举措,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