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马路,百年自强史

记 者 王佳辉 顾嘉懿

通讯员 刘 雨

三江口北岸,不足千米的新马路古韵盎然,可爱俏皮的“心马鹿”吉祥物“坐”在墙头,小街两旁密集分布着篆刻、根雕、书法、越剧等领域的10余家大师工作室。

1844年宁波开埠,江北岸被辟为商埠。洋商纷纷涌入此地建商行。彼时道路稀疏,往来多有不便,外国人在宁波建造的第一条马路——草马路应运而生。

“1865年清同治年间,外国人绘制的宁波地图上,已有草马路的身影。”宁波历史研究者仇柏年说。

1903年,新马路开始动工兴建,东连海关、邮局等机构,西接草马路,构成“F”形路网。1931年,实业家金廷荪捐资将其翻修为宁波第一条水泥路,路灯、清扫夫等新鲜事物也出现在新马路上。“这些变化极大冲击了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堪称‘领风气之先’。”仇柏年说。

漫步今日新马路,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错落有致,20多处文保单位、文保点及10多处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商业故事。在宁波文史学者戴光中看来,新马路上的建筑既承接江南民居传统,又融入西方联排格局,正是宁波人善学西方、精于经商的见证。

新马路与鄞慈镇路的交叉口,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宁波近代工业史。14岁当学徒的徐荣贵,1900年借资创办宁波最早的机械企业——顺记机器厂。彼时,业界素有“上海恒昌祥,宁波顺记厂”之说。1951年10月,在顺记基础上成立的公营铁工厂,成为宁波第一家国营机器厂。

69岁的老居民舒云亮与记者同行,在新马路136号宁波市江北中心学校校门前停下了脚步。校门风格雅致,罗马立柱约三层楼高,拱券式大门顶部设有一处钟楼,门庭上留着斑驳的“宁波第四中学”字样,这里便是宁波四中前身——浙东中学的旧址。

新马路与大庆南路的交叉口,“卧”着一个老式蒸汽火车头,旁边一幢青红相间的小洋房,是按宁波历史上第一座火车站——甬曹铁路宁波车站遗存的办公场所原样复建的。百余年前,孙中山先生正是由此下车视察宁波,并提出了“甬江有此良港”“振兴甬帮实业”的著名论断。

“江北岸可以说是当年宁波的‘开发区’。”舒云亮感慨道,“开埠后,医院、学校全齐了,机器厂、轮船码头、火车站也都建在这里,真是各项事业的中心地带。”

如今,江北区委宣传部在此打造了新马路文化街区,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叶小钢,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王志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利勇等一批文艺大师在此建立工作室,旨在打造艺术文化分享和传播的集聚地。

“以前,这里的好多房子是大杂院,挤着‘72家房客’;如今,房子修旧如旧,引入大师。作为‘老江北’,一路走来满是回忆。”舒云亮感慨道。

2025-07-1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4510.html 1 3 一条新马路,百年自强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