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银凤
通讯员 郑行娜 孙 逊
漫步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滕头村,清澈的人工湖湖面倒映着香樟林,白鸽在清风广场上与游客嬉戏互动,一幢幢联排别院掩映在葱茏绿意中,村民的欢声笑语随处可闻。这个面积2平方公里的江南小村,创造了年社会总产值130.6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2万元的发展奇迹。
从“改土造田”的艰苦奋斗,到“卖生态”的绿色转型,再到“连锁滕头”的共富实践,半个多世纪以来,滕头村始终踏准时代节拍,用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带来的幸福滋味。
人居变迁:三代住宅里的幸福跃升
“这套房子宽敞明亮,全家人特别满意!”站在自家222平方米的联排别墅前,村民傅德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他通过村里推行的“居住用地优化配置”政策,仅以44万元的福利价格就获得了这套配备智能家居的未来社区新房。
与他1996年分得的116平方米二代住宅相比,这套新房不仅面积翻倍,更见证了滕头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滕头村的住房变迁史,堪称宁波乡村共同富裕的鲜活样本。20世纪70年代,村民还蜗居在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里;2002年,统一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小康小区”让村民生活品质实现第一次飞跃;近期交付的未来社区项目,不仅以20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惠及村民,更配套建设了口袋公园、智慧邻里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将乡村生活品质提升至新高度。
“三代住宅的迭代升级,折射出集体经济制度的创新活力。”滕头村党委副书记陈贤哲介绍,近年来滕头村实施土地统一经营、动态调整机制,而“居住用地优化配置”方案更是获得村民的百分百支持。
产业联动:从“单兵突围”到“协同共富”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2018年,滕头村创新提出“连锁滕头”发展模式,联合周边6个村庄组建党建联建共富体,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文旅融合,激活区域经济。观光小火车项目一期串联滕头景区各景点,二期延伸至青云村古村落、林家村万亩桃园等周边特色资源,带动沿线农户人均年增收1.2万元。生态酒店集群通过“全芋宴”等特色菜品开发,每年消化奉化芋艿头超10万斤,帮助当地农副产品实现年销售额8000万元以上。
——飞地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滕头控股、爱伊美集团等七大产业板块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向外辐射,在河北阜平、吉林珲春等地设立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将“滕头经验”向全国传播。据统计,仅2021年50余家“飞地企业”就为村集体贡献营收超10亿元,成为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
生态变现:从环保标杆到产业红利
“30年来,我们否决了近百个可能造成污染的投资项目。”站在全国首个村级环保委员会的标牌前,陈贤哲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作为“全球生态500佳”村庄,滕头村70%的绿化覆盖率和精心打造的人工水系,构成“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态画卷。白鸽迎宾、松鼠野放等特色生态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70万人次。
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动能。2019年取消景区门票后,滕头旅游综合收入逆势增长至2.7亿元;以古建筑石窗为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与溪口景区创新的“一票通”模式,更成为宁波文旅产业融合的典范。
“从‘卖劳力’到‘卖生态’,变的是发展方式,不变的是‘常青树’精神的传承。”陈贤哲说。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滕头模式”
在滕头村,教育是百年大计。36年来,“育才奖励基金”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培养出3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和百余名本科毕业生,创造了“小村庄频出高材生”的教育佳话。
“90后”孙逊就是返乡建设的典型代表。这名新闻专业大学生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担任讲解员,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建设;而“鸽司令”家族三十载如一日驯养千只白鸽的故事,更成为滕头生态旅游的活招牌。
劳模精神是滕头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滕头历任村书记均获评全国劳模,279名党员始终践行“三先原则”——“群众面前先人后己、利益面前先公后私、奉献面前先人一步”。
村民们自发成立的老年基金、建设捐款基金,形成了“福利保障靠集体、创业致富靠个人”的良性发展机制。
通过文化赋能、产业联动,滕头形成了乡村振兴“滕头模式”,开启了“常青树”的时代新篇。
2024年滕头“文创助农共同富裕”项目启动,一年来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成功改造6处闲置房屋为农创空间,带动周边6个村农产品增收30余万元;升级村史馆和世博案例馆数字化展陈,游客满意度显著提升;项目辐射效应明显,促进区域文旅资源整合,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展望未来,陈贤哲表示,滕头村将继续深化“党建联建+产业飞地”模式,重点破解专业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让经过实践检验的“滕头经验”惠及更多地区。
三代住宅见证民生改善,“连锁模式”带动区域共富,生态文化助力可持续发展——滕头村正以红色党建为引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